情系古蓼 触笔生花
——霍邱县庄有禄《古蓼情思》新书座谈研讨会侧记
贾平凹之于陕西商洛,迟子建之于黑龙江漠河,莫言之于山东高密,沈从文之于湘西风情……以故土作为自己创作的“根据地”,成为当代众多作家进入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坚实的文学准备,使霍邱作家庄有禄快速进入创作的旺盛期。由于挚爱和稔熟,以及近乎偏执的迷恋,庄有禄用心灵的笔,蘸着它鲜活的汁液,勤恳地耕耘播种,收获着喜悦,与古蓼这片厚土相互馈赠,彼此骄傲。
2020年10月,庄有禄的《古蓼情思》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31篇散文缤纷的声色,穿越了烟波浩淼的岁月,折射出一座人文积淀深厚的古城。该书扎根于传统文化土壤,而又不囿于传统文化的束缚,一经问世,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引起了各方关注。10月31日,“庄有禄散文集《古蓼情思》座谈研讨会”在霍邱县文旅体发展中心会议室召开,霍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明,霍邱县文旅体发展中心主任张健,老作家王余九,皖西作家协会代表桑叶儿、张军、任俊、王伟,以及霍邱本土作家诗人、文化学者夏书阔、冯克强、赵克明、王太贵、徐有亭、李胜玉、史云喜、张振旭、刘家宝、刘瑞明、张玉良、张正武和媒体记者等二十余人出席座谈研讨会。与会者对《古蓼情思》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大家认为《古蓼情思》文化韵味凝练、厚实,文采飞扬,哲思敏锐,史迹沉沉。
会议由霍邱县文旅体发展中心主任张健主持。
张健介绍说,霍邱县历年来对旅游工作高度重视,不仅成立了高规格的旅游工作指导委员会,大手笔编制了《霍邱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霍邱县临淮岗景区创建规划》、《霍邱县乡村旅游总体规划(2016——2025年)》、《霍邱县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20——2035年)》和《李特故居保护和利用规划》,而且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全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启动实施全域旅游发展计划。我们要感谢庄有禄同志为霍邱旅游打下的坚实的基础,他虽然离开县旅游局局长岗位已经三年多时间了,但对霍邱的旅游事业依然一往情深。这次出版的散文集《古蓼情思》,既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又是宣传霍邱旅游的好工具,实现了文学随笔与地方传统文化结合,用文学助推地方文旅发展的新气象。
张健欢迎大家到来,并希望大家给予霍邱文旅一如既往的关注和支持,霍邱文旅将继续推动文学与地方旅游的融合发展,利用文学回溯地方文化乡愁,传承地方文化记忆,打造地方文化名片。
霍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明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旅游产业将是挖掘地方文化、完善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撬动地方经济腾飞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研究文化旅游的特点,结合自身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意义重大。庄有禄的《古蓼情思》,不仅仅只有风景,还有文物、史记、遗址、古建,以及民俗风情等人文内涵。我和庄有禄是同事,这个同志平时沉默寡言,工作兢兢业业,我曾多次与他一起到外地调研,一路上,他很少喧哗,每到一地,都在细心观察,安静思考,回来后,总是能很快拿出颇有见地的调研报告,此外,还发表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他对霍邱文旅发展密切关注,一往情深。
随后,庄有禄发表了自己的创作感言。他说:我于1989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后来在秘书岗位上一干就是18年,其间也涂鸦了些文字,结交了一些师友,然收获寥寥,权作练兵,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一抹亮色。2009年秋,我转岗至县旅游局,因忙于事务,近10年没有写作。2017年6月退居二线,精力和时间上允许了,于是就想着继续为霍邱的文化旅游事业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有了想法就立即付诸行动,列出创作计划,把霍邱著名的文化旅游资源梳理了一遍,倾己所能,从蓼城写到临水,从水门塘、李氏庄园写到安阳山,从城东湖、城西湖写到临淮岗,从母校写到故园乡村,还写了霍邱的风情民俗和饮食文化等等。近一年半时间,共创作了30余篇散文随笔,在师友们的帮助鼓励下,不揣冒昧,结集成册,交由团结出版社审定出版发行,算作抛砖引玉,期待更多文友创作更多的美文,大力宣传霍邱,为打造文化旅游强县做出新的贡献。
霍邱老作家王余九发言说: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认识庄有禄的,当时就感觉他年轻有为,而且工作和学习都十分勤奋。散文集《古蓼情思》我一字不落看完了,感觉有些篇章意犹未尽,但感情是饱满的,从中可以看出庄有禄对于旅游工作的不舍,以及对于霍邱一草一木的深情……
霍邱作家夏书阔的发言总结了《古蓼情思》的一个主题、两个法宝、三个特点:
一个主题:通读全书31篇文章,正如封面上标注的“深爱着这里的父老乡亲和生我养我的这一片厚土”,可见作者之深情。
两个法宝:内涵上感觉作者“知识储备丰富”,引经据典的句子比比皆是;外延上发现作者“善于观察总结”,很接地气的故事随处可见。
三个特点:一是景观和人文的巧妙结合。全书写了霍邱的水门塘、城西湖、城东湖、安阳山、李氏庄园、临水古镇和临淮岗等处的景观,且篇篇彰显人文。二是历史与当下的相互映衬。从开篇的《雅韵流芳话蓼城》到《霍邱美食风味长》,有历史的积淀和厚重,有当下的精彩和辉煌。三是时令与年俗的传遽交织。比如写时令“秋”的文章,就有《采秋》《晒秋》《深秋释怀》和《秋天的打谷场》等,虽然都是写“秋”,但是切入点不同,把霍邱丰收季节的“个性”展示出来,唯我独有。还比如写年俗,《重拾飘逝的年俗》《又闻腊肉扑鼻香》等文章,把霍邱的年俗加以介绍,给人别具一格的印象。而日子,也就在这“季节”与“年份”的交替中流逝着……
虽然庄有禄先生《古蓼情思》里的31篇文章,未必篇篇是范文、是经典,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填补了霍邱旅游的空白!
基层警察刘瑞明发言说:我在文学这块充其量算是爱好者,我是基层派出所的一名民警,是庄老师作品的普通读者,我工作过的几个地方,人文积淀深厚,《古蓼情思》中很多篇目的内容,我很熟悉,所以说,这本书更加激起我对故乡的热爱。诗人、记者徐有亭发言说:我曾经与庄主任共事过一段时间,有好兄长、好领导、好朋友多重关系。《古蓼情思》这本书还没来及细读,但看目录,有很多文章我之前都在报刊上拜读过,感觉值得我学习。
作家、退休教师赵克明在座谈时说:常读庄有禄散文,留下深刻的印象,似可概括为四个字:真、博、识、文。真,即真实、真味、真情。博,即广博。识,即识见。文,即文采。毫不夸张地说,《古蓼情思》既是“霍邱文学现象”新的注脚,也一定会成为霍邱旅游文化声名远播的一张精致名片。
诗人王太贵说,《古蓼情思》里有三‘真’值得揣摩和学习,至少对我是这样的:一是用真心去记录故乡山水美景,二是用真情去捕捉故乡的味道,三是用真爱去感受人间冷暖。我们生活在物质丰盈、讯息发达、节奏紧张的时代,或许更想念曾经的慢和质朴,怀念故乡的土地与河流。感谢《古蓼情思》这本散文集,为我们保存了一份真实的故乡记忆,我愿这种记忆还能在生活中时时出现。
作家张正旭发言中称,他应该是庄有禄的学生,拜读老师《古蓼情思》,感觉一是简明扼要,匠心独运;二是追忆历史,记录文旅文脉。作家、教师刘家宝从书名《古蓼情思》谈了三点感受:一个“蓼”字上,是了解霍邱的一张名片;一个“古”字上,让读者在现代与历史间穿梭;一个‘情’字上,瞬息有了血肉……
女作家李胜玉说:庄有禄是我很敬仰的一位老师,沉默寡言,从不夸夸其谈,文学功底深厚,他的文字中有烟火气息,生活中,他又像邻家大哥,憨厚朴实……
诗人、作家桑叶儿因特殊原因向会议提交了书面发言,简意如下:我和庄老师相识与《JH分水岭》,这个平台让一些人得以相识,得以相见。虽然我们相隔不远,在此之前我也认识另外一些霍邱的朋友。对霍邱的文化底蕴我一直都心生敬畏,对霍邱的文化人也是。无论是走出去的,还是留在这片土地上的,他们对故乡的爱和执念,都是烙在灵魂深处,都是刻在骨子里的。庄老师亦是如此。从人到文字,从印象到认知,他对霍邱的人和物,都有很多让我向往和敬仰的地方。在他的文字里,岁月更迭,霍邱的一草一木都是内敛的,带着蓼城独有的气韵,让人读了便念念不忘,欲罢不能。他写水,烟波浩渺的碧水便如霍邱的女子,除了轻盈灵秀还有一种洒脱和豪气。霍邱在外的影响力就更不用说了。他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他们在小说、诗歌、散文、书法、绘画、剪纸、泥塑、木刻、摄影等方面均有较高建树,所以才会被文艺界称为“霍邱文艺现象”。
作家史云喜与诗人记者张正武从读书和《古蓼情思》的价值谈了自己看法。史云喜认为《古蓼情思》虽薄,但还是感觉沉甸甸的;张正武说,读《古蓼情思》,让我更深层次了解我们的霍邱……
摄影家张玉良发言说,暂不提文学,单从推介旅游这个角度来讲,《古蓼情思》是一本好书,如果当初在编辑排版时,考虑穿插一些相应的图片那就更直观更完美了……
收藏家冯克强说,推介宣传霍邱,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他愿意以自己收藏的实物给大家提供更多的素材和思路,尤其是在红色文化方面……
座谈会气氛热烈,两个多小时转瞬即逝,大家依然感到意犹未尽。
说到地域文化的未来,曾有人坦言“不乐观”,随着生产力发展、人口流动、信息传播加快、交通不断改善,地域文化的消失或趋同将不可避免,这种担心并不多余。所幸的是,我们仍然能看到一小部分人的努力,他们竭力推介着家乡旅游,挖掘并记录着地域文化,这些积极的态度和满腔热忱,就是传承地域文化的一缕曙光。(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流 冰/文 张玉良 王 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