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农民合作社:乡村振兴新引擎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0-10-27 09:05:14 【字体:

  农民合作社是广大农民群众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中坚力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合作社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李克强总理强调,通过股份合作、家庭农场、合作社这种形式来发展现代农业是大势所趋,是大方向。

  近日,《农民日报》发布的2020年农民合作社500强排行榜中,我省共有30家农民合作社进入排行榜,进榜数量居全国第5位。其中我市有5家农民合作社进入排行榜,进榜数量居全省第5位。前20位1个,前100位4个。它们是霍邱县小根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排行第13位)、六安市天润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排行第72位)、六安市裕安区小叶瓜片专业合作社(排行第92位)、霍邱县昌浩朗德鹅养殖专业合作社(排行第95位)、六安市裕安区邓冲六安瓜片茶叶专业合作社(排行第372位)。

  近年来,我市围绕“政策扶持、指导服务、示范引领、规范提升、探索创新”思路,以促进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为抓手,深化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目前,全市农民合作社发展逐步进入规范与创新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整体质量效益稳步提升新阶段。截至2019年底,全市农民合作社9936家,拥有国家级示范社33家、省级示范社103家、市级示范社300家、县级示范社1000余家;土地入股合作社5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60家。

  功能作用发挥愈加明显

  全市农村合作社在建设现代农业、助力脱贫攻坚、带领农民增收致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市农业农村局调查分析认为,当前,我市农民合作社正由数量增长步入质量提升新阶段,带动能力显著提升。我市各地通过共同出资、共创品牌,成立60家联合社。农民合作社辐射带动全市一半以上的农户,普通农户占成员总数的80%以上。

  产业类型逐步拓展。合作社产业涵盖粮油、肉蛋、果蔬茶等主要农产品生产,80%以上从事种养业;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机作业等服务业合作社增长明显,占比9%;注重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间工艺和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400多家农民合作社发展农村电子商务,150多家进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服务功能持续增强。农民合作社为成员提供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技术信息等统一服务。其中,提供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农民合作社占比53%,平均为每个成员统一购销1.56万元;加工服务型合作社增速较快,700多家合作社创办加工企业等经济实体,3000多家农民合作社拥有注册商标,1600多家农民合作社通过了农产品质量认证;少数合作社在专业合作的基础上,还开展信用合作、土地股份等合作,由单一要素联合向资金(包括财政扶贫资金股权量化)、技术、土地、闲置农房等多要素合作转变。

  裕安区固镇军明白鹅养殖专业合作社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以做大皖西白鹅产业为己任,积极引领当地群众大力发展皖西白鹅产业,在壮大产业发展、助推全面小康路上,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今年合作社孵化皖西白鹅鹅苗突破300万只。同时,该合作社继2016年以来,大力实施产业帮扶举措,积极致力地方产业扶贫,先后通过印发技术资料、开展技术培训、组织观摩交流、入户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带动周边400多户社员、3000多农户(其中包括各大乡镇的贫困户80多户)走上养鹅致富道路,人均年纯收入增加2200元以上。

  农民合作社正在成为组织服务小农户的重要载体。全市农民合作社成员以农民为主体,八成以上的成员是普通小农户。农民合作社为成员提供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小农户“抱团”闯市场,帮助小农户克服势单力薄、分散经营的不足,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经营,引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农民合作社正在成为激活农村资源要素的重要平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方面,农民合作社大有作为。农民合作社通过整合土地、闲置农房、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形成集聚效应,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各类回乡人士、工商资本等,通过参社办社进行创业创新,全市有700多家农民合作社创办加工企业等经济实体。

  农民合作社正在成为维护农民权益的重要力量。农民合作社通过优质优价、就地加工等提升农业经营综合效益,增加成员家庭经营收入;通过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通过引导成员多种形式出资获取分红,扩大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农民合作社特有的“一人一票”治理机制,在乡村治理中推进农村民主管理。2019年,市级以上示范社为每个成员平均返还盈余约1000元。

  多点发力培育壮大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出台落实优惠政策作为促进农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有力支撑,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为农民合作社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等多方面服务,涉农部门在项目安排上,优先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通过政策激励、组织引导、行政推动等措施,不断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社。

  加强培训重宣传。借助新型农民培训平台,我市广泛对农民专业合社辅导员、领办人、管理人员及成员开展培训,累计培训3万人次。比如,六安电视台开办《现代农业在六安》栏目,《皖西日报》刊登合作社发展的先进典型上百例。通过广泛宣传培训,农民合作社的特点和优势逐渐被人们知晓。我市把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作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在每年出台的农业农村工作意见和农业农村工作会上都针对农村合作经济作出专门部署和强调。两次农民丰收节均表彰十佳农民合作社。全市合作社理事长有20多人当选市级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模。

  加强扶持促服务。我市先后出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土地流转、培育家庭农场等文件,从政策、资金、项目上扶持合作社发展。市财政每年安排15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去年,争取中央财政专项扶持资金6000多万元,占全省1/6。市农业农村局建立联系帮扶制度,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联系一个县区并帮扶一家新型经营主体,科级干部及副高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指导规范发展,帮助解决困难。

  加强规范育典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的若干意见》,狠抓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指导合作社建立完善全体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和盈余分配制度。大力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层层培育典型,树立标杆,每年评选50个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质量安全高、民主管理好、品牌效应高的市级示范社。

  加强创新拓市场。积极开展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土地入股合作、内部信用合作等试点工作。金安区、霍山县成功争取省财政1100万元融资风险补偿试点资金,通过与县域银行担保机构开展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为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提供1年期无抵押无担保贷款,最高贷款额可达50万元。同时,市政府积极组织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参加合肥、上海及北京三大农展。3年来,共有150多家合作社500多个品种参展。今年省农交会合作社展区,我市共有74家合作社和家庭农场200种产品参展。(李昌腾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程传军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