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老兵戴清: 人生九十 “战斗”不止
在一个荷花绽放、细雨霏霏、庆祝建军93周年的美好日子里,记者一行有幸走进了退役老兵戴清老人那充满坎坷而又艰辛的人生历程。
(一)
一方斗室,养育一方品格。60多平方米而且年代久远的小居室,除了简单的生活用品以外,家里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电器。戴清,一位长期精打细算,对自己每天物质生活甚至有些苛刻的老人,始终保持着一个离休军人的本色。
戴清出生于1931年,1947年投身革命,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福厦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解放后,先后在霍邱县人武部、教育局、科技局等单位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1992年光荣离休。
戴清从甲午战争说起。他用充满激情、饱含深情的话语,重温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描绘波澜壮阔的烽火画卷。特别是回忆起70多年前自己参加的决定中国命运的淮海战役时,他绘声绘色地再现炮火连天的战场上,革命战士奋勇杀敌、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壮烈场面,展现了革命前辈们为了人民的解放不怕流血牺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精神,让记者深切体会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的深刻含义。
在谈到战争的场面和细节时,戴清的眼里都含着热泪讲述着:“一个连九个班,不到一天的时间,八个班的战友都牺牲了,是我亲手挖坑把他们埋葬的,那时他们年龄还都是十八九岁呀!我想,我还活着,我应该把战友的心愿化作他们的遗愿,我来替他们完成。”戴清说,作为一名老战士,生活上,党和国家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他更要把时间和精力用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二)
“退下来之后,虽迈耄耋之年,不能干大事,可以干些小事,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成为老人的口头禅。
一个想法,一个善举,一个行动,温暖着一方人。戴清刚开始拿出钱支持一些弱势群体,儿子和媳妇极力劝阻,戴清马上拿出军人的作风,严厉地斥责他们,儿媳拗不过他,最后说:“好好好,我们不反对,也不赞成,但我们做下辈的心里想,您年龄大了,行动不便,来做这些事情,还是比较辛苦的。”
“刚开始我看到经济困难的孩子,上不了学,我想表达一点微薄心意,能够让他们上学读书,将来好好报效祖国,这就是我内心所追求的。因为我早年干过教育,当了3年教育局副局长,我了解农村孩子的疾苦和读书的困难。”戴清所想的心愿,梦想成真。
“戴清爷爷来啦!”2017年,86岁的戴清来到革命老区金寨讲学,只见他满头银发、精神矍铄,说起话来铿锵有力。“听戴爷爷的演讲,他站在那里,手舞足蹈,一边讲一边还带着动作,你不由自主就来劲了,跟着戴爷爷一起走进那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让人留下深刻而又难以磨灭的印象。”金寨一中的高二学生李贤萌在听完戴清的演讲后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戴清老人身经百战,历经风雨洗礼,积累下丰富的社会经验,对革命传统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理解,他所讲的红色精神,更真实感人,更有说服力。
为了做好宣讲,让孩子们觉得有意义而又有趣,他精心地拟订了“激情的岁月,殷切的希望”为主题的演讲,认真准备演讲材料,把自己和战友们在革命战争中的故事穿插其中,自制战役示意图等一些演讲道具,让孩子们一目了然。一次,当讲到打淮海战役,他所在的一个连的战士进入阵地,最后活下来的只剩下一个班的战士时,台上演讲人止不住地泪湿衣衫,台下的师生更是神情肃穆,眼角噙满了泪花。
有一次,戴清应邀到阜阳市二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报告,该校3000多位师生聆听了他的报告。近两个小时的报告中,赢得50多次经久不息的掌声。戴老没有讲稿,全凭深刻的、熟练的记忆,有条不紊的、一板一眼地演讲,他结合自身经历,讲得入情、入脑、入心,他抑扬顿挫的语言,激情飞跃的手势和表情,深深地吸引和打动着同学们。
从零星的演讲到区域报告,戴清足迹踏遍了安徽、江苏两省7个市26个县570多所学校,做了580场报告,受众学生达40多万人。一场场革命传统报告,让革命故事、红色精神在青少年心里扎根……
身体力行真诚传播红色基因。戴清的家里摆放了很多书,看过的、未看的都标记好、整理好。为了让自己的报告生动有趣,符合孩子们的要求,戴清总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他更是身体力行来教育孩子,一名共产党员是什么样子,革命精神是什么。
每次到学校作报告时,戴老总会先“约法三章”:不要一分钱报酬、不接受任何招待、不要迎来送往。即使是交通不便的偏远乡村,他也宁愿踏着泥泞,步行前往。
一次,到霍邱县临淮岗乡淮河边的上台子和下台子两个村级学校演讲时,戴清一天来回走了30公里,可他硬是坚持了下来。他总是认为巡回演讲,是一个共产党员对国家、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应该做的,不应该讲条件、要报酬,更不需要什么招待。有的时候,路程远、时间紧,必需在学校吃饭,他就自己到食堂,与学生一起排队打饭,同在一张饭桌上吃饭。
他的这种自愿免费进行革命传统讲学的行为,特别是朴素的家国情怀和真诚的付出,给孩子们心里增添了一面树立和矫正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镜子,他的言传身教渐渐地成为孩子们萌生梦想的一道道启蒙之光。
(三)
“纵有良田万顷,日食不过三餐;纵有广厦千间,夜寝不过八尺。我一天三顿饭吃了,八尺床睡了,足矣! ”老人告诉记者说。
平时生活方面老人是相当“小气”的,几十年来,戴清老人以俭为荣,一顿饭最多做两个菜,生活在大城市的他,时至今日依然穿着朴素的黄军装和一双普通的黄球鞋。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自1993年起,他就拿出退休金,从曾经蹲点工作的霍邱县石店镇开始,资助了3名家庭贫困的孩子的学费、书本费,每年每人再付两百元生活费,直到小学毕业。第二年又从3个孩子增加到6个孩子,从未间断。
曾受过戴清资助的女孩陈芹芹,因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和患病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懂事的小芹芹不想再给戴清爷爷增添麻烦,只身一人前往合肥打工。戴清听到消息后为她心急如焚,他四处打听女孩下落,十分理解孩子的心情,但他更坚定地认为:这样通情达理的孩子,更应该把书念到底,这样人生才有更好的出路。几经周折找到陈芹芹后,戴清一边耐心做思想工作,劝其继续上学,一边帮助寻找合适的学校。最终,他帮助陈芹芹进入一家电脑学校读书,一次性为其交上6000多元学费,并以家长身份与校方签订学习和就业合同。陈芹芹现在已经在上海工作,而且还组成了幸福美满的小家庭。
搪瓷缸、黑布鞋、旧军装,在戴清家中,我们几乎找不到一件值钱的物品,衣服上打着补丁,家具电器都是十多年前的,然而吃穿用都极其简单的老人,对孩子们却一直大方。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捐资助学,几十年来,他的捐资金额已达60多万元,得到他奖励和帮助的学生达400多名。即便是在全省各个县区中小学进行的革命教育报告中,戴清也会经常主动询问学校老师有没有同学家庭困难的,只要听说了,他就会立马掏出身上所有的钱,捐款助学。尤其是今年疫情期间,戴清为表达心意,向党组织连续4个月缴了4000元的特殊党费。
2005年,国家出台了“两免一补”政策,“我失业了,学生不让我出钱了”戴清老人幽默地说,他就经常与乡镇领导商量、切磋、磨嘴皮子,最终把“捐助”改成了“奖学”。为了鼓励品学兼优的学生,2007年,戴清在霍邱一中建立了“华清”奖学金基金会,制订了章程,设立金、银、铜3个奖项,奖金为6000元、4000元、2000元,每年兑现一次。在霍邱二中设立了励志奖学金,每年拿出10000元,奖励给品学兼优的学生。
在此基础上,戴清又把奖励范围扩大,增加了优秀班主任奖和“伯乐奖”。在石店、邵岗和一中、二中4所学校,每年资助和奖励金额达38000元。十几年来,仅在霍邱一中获得戴清奖学金的学生中,就有37人分别考取了清华、北大、科大、同济、南开、复旦等高等学府。
戴清的卧室里有1000多封信,是老人最珍贵的收藏。“知道孩子们生活得到改善,学习进步了,我很开心,将捐助进行到底的动力更足了。”每次翻阅来信,戴老总是很欣慰。
(四)
“还过几个月就到我90岁的生日了,人生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只要我还活着,资助贫困学生、传递红色精神,就会一直干下去。 ”虽已90岁高龄,戴清老人依然精神矍铄、声音洪亮。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语气坚定而有力。戴清老人说,只要他还能动,他就去给孩子们讲讲革命先烈、讲讲那些战斗故事,告诉他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是很多先辈流血牺牲、献出宝贵生命换来的。为了完成一位老党员的使命,2004年戴老已与省红十字会签订了遗体捐赠协议,打算将自己最后一份爱献给最亲爱的祖国。
总有一些人感动心灵,总有一种精神震撼人心。曾经的他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在工作中认真踏实,离休后,节衣缩食捐资助学,不辞辛劳义务宣讲。戴清总说,是战友们的精神激励了他,他要用自己的力量把这样的精神传递下去。于是,他成为了革命传统忠诚传播者。
每次长达1个多小时的报告他总是坚持站着讲,他在革命战争年代成长,有着坚定的信仰,也乐于把这种红色的基因传承给更多的人。他是最受欢迎的“雷锋爷爷”,不仅在学习和生活上关心学生,更在思想和理想信念上给予学生真诚的帮助。他用自己的行动,让革命精神在青少年学生中生根、发芽。
多年来,戴清曾被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获得“中国好人”的荣誉,获得“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模范称号……在众多荣誉面前,他奉献的脚步没有终点,“入党不为了别的,就是要把为人民服务做到底。”有着60多年党龄的戴清始终坚持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他是令人敬佩的好人,是一名优秀党员,更是一位本色不变的退役军人!(张正武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徐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