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亲路上的温馨驿站
——六安市加大生活无着人员社会救助帮扶
近年来,市救助管理站按照“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性化”的目标,本着“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织密网、兜底线的要求,严格执行救助管理工作有关法律法规,全面履行职责,热心救助流浪乞讨人员,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
据市救助管理站站长欧阳宏介绍,自2019年6月以来,市救助管理站共救助受助人员1109人次。其中站内救助人次446人次,站外救助663人次;本省658人次,外省451人次;未成年人13人次,女性220人次,老年人196人次,残疾人9人次,智障及精神病人254人次;自主返乡192人次,护送返乡196人次,长期安置41人,充分发挥了基层救助机构的职能作用,为维护我市的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强后盾。
千里回家路 赤诚救助情
2019年12月31日,这是2019年的最后一天,但是对于今年34岁的刘某军来说,是流浪13年后与家人团聚的日子,而对于刘某军的家人来说,每年过年,父母都会给他添上一副碗筷,今年终于能整整齐齐一家人过个好年了。得知刘某军回乡的消息后,市救助管理站、山东省济宁市救助管理一站的车还没开到家门口,村里人早已在村路口挤得水泄不通,放鞭炮庆祝起来。
刘某军是一名智力障碍患者,据其父母所述,他是20岁时在放羊回家的路上走丢的,从此一别13年,再也没有回来过。“寻人启事登了,找了好多年也没消息,我们都以为他已经不在了。”
刘某军在接受市救助管理站救助之前,有接近六年半的空窗期。直到2013年8月,当地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将正在街头流浪的刘某军送至六安市救助管理站。救助后为其采取DNA落户,并取名为陆某阳。由于其存在智力障碍,且语言表述不清,寻亲工作开展较为困难。
在问询中,他自称刘军,来自河南,工作人员先后通过全国寻亲网、人脸识别比对、口音识别、户籍查询等多种方式仍然无果。但是救助站一直没有放弃,人脸比对达6次之多。2019年12月初,六安市救助站大胆尝试,通过与心理医院合作,最终找到了刘某军的家人。
此次寻亲成功的历程一波三折。入院10天,心理医生和刘某军进行了不下20次的谈话,谈话中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抓住最重要的地名信息“昙山”。经历了艰难的方言识别,并通过同音检索步步排查,通过问询附近地名、种植庄稼品种等方式,最终确定其居住地。联系济宁站和徐州站联合排查。最终,通过视频发至各乡镇、村的防火群、朋友圈扩大查找范围,成功联系到刘某军的父亲刘某连。
大爱无声 救助有情
2020年1月24日晚8时,正是千家万户阖家团聚的除夕夜,市救助管理站接到了热心群众的电话,在寿春路九口塘大桥桥洞下发现了一名流浪汉,并传来拍摄的视频。由于是疫情期间,市救助管理站立即安排工作人员前去现场查看,但是当工作人员赶到时,只在桥洞下发现了一些生活痕迹,并未发现视频中的流浪男子。在大年初一的上午和下午,工作人员又前往该处寻找均无果。
1月26日,大年初二,市辖区派出所护送一名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聋哑人,请求予以救助。站内工作人员认真比对了求助者照片,发现正是之前热心群众反映的那名流浪男子。由于该男子是名聋哑人,精神有些障碍,不识字也不会说话,无法与其正常交流,未得到任何有效信息,于是将他送往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在新冠疫情的两个月,市救助管理站多次前往医院,了解其治疗和生活情况。经过精心治疗,该男子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但仍然难以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后期通过发布寻亲信息、全国救助管理系统对该男子进行人脸比对等方式,其信息依然是一无所获。就在寻亲工作陷入困境之时,公安部门传来佳音,查出该男子疑似刘某良,贵州省黔东南人。工作人员迅速联系该男子所在的乡村核对身份,请求对方帮助核实,不久便传回肯定的答复,同时表示其家人一直未曾放弃寻找,想立即前来接其返家。由于疫情期间不便长途护送,市救助管理站便同意了家人来站接回的请求。
4月24日晚9点半,刘某良的侄子刘某德千里迢迢赶来,看到失踪多年的叔叔出现在他的面前时,激动得热泪盈眶,不停地对工作人员说:“谢谢,谢谢,太感谢你们了。要不是你们,我们这辈子可能都找不到我叔叔了。”
经了解,刘某良孤身一人,无儿无女,一直与其兄弟一家生活。2014年2月,由于家中发生火灾,加之家庭琐事矛盾,一气之下便离家出走,这一走便是整整6年,杳无音信。期间家人通过报警、寻求亲戚朋友帮忙、网上求助等方式,不停地在寻找叔叔的下落。就在他们几乎绝望的时刻,六安市救助管理站给他们送去了喜讯。
心理治疗有奇效 寻亲成果常来报
市救助站面对的受助人员大多是精神、智力有问题,不能一味地问他们“你叫什么,你家在哪里”,当传统的问询被阻后,市救助管理站人员此时就要考虑这些人被治疗后再问询。
2019年11月,市救助管理站与省内一家在甄别寻亲工作上颇有建树的心理矫治医院,签订治疗及寻亲相关工作协议,第一批选出5名长期滞留人员作为重点治疗对象,送往该院进行心理矫治。医院凭借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对其进行心理矫治及相关病情治疗。
接下来,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便在猜测中等待,什么时候能出成果呢?谁会是第一个呢?终于12月中旬,该家医院传来第一条捷报,滞留该站近7年的陆某阳,原先是明显的智力障碍,说不出家在哪,通过1个月的治疗后,能说出自己的名字以及老家周围的村庄、地貌等。为此,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很高兴,随即联系当地救助站进行一番核实后,确认了陆某阳的身份。
又过去1个月,这家医院再次传来好消息,另一名滞留人员高某阳,在2个多月的治疗后,原先暴怒的脾气没有了,跟人交流也会笑了,还说了自己的姓名和家庭住址。很快市救助站联系到她的姐姐,身份得到证实后,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便护送其顺利返乡。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市救助管理站想方设法开展寻亲工作。4月份,这家心理医院又给市救助站送来好消息,陆某旭,2013年被市救助站救助,跟他交流从来没有过回应。他在经过5个多月的心理治疗后,愿意开口说话了,说出自己叫邓某,家住湖南怀化,经过核实确有其人。2020年6月,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带着邓某辗转坐了1天的火车,终于抵达怀化市救助站,办理了交接手续。
寻亲的捷报频频传来,经统计,今年以来共送7名长期滞留人员去这家心理医院接受治疗,已有4名在治疗后说出自己的身份信息,被护送回家,还有2名已经锁定方向,仍在继续努力。
三年寻亲多曲折 实地走访终返乡
2017年12月2日,市救助站在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活动中,救助了一流浪街头的无名氏男子。该男子当时蓬头垢面,长发垂肩粘在一起,简单问询发现其疑似精神障碍,低着头不太敢见人。当晚工作人员为这名男性洗澡换上干净的衣服,端来饭菜,吃完后安排进单独的房间住下。
次日,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开始对这个无名氏开始甄别询问,但他一直没有说出有用的信息。后来工作人员联系公安部门,将此人照片传过去做人脸比对,也没有相似度高的结果。
2018年7月,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再次对这无名氏询问身份信息,他破天荒在纸上写出“平阴县XX镇XX村,常某”的字样,工作人员立马着手联系此地,同时联系公安部门查询此人户籍信息。但是,村委传来信息:没有常某这个人。随后,公安部门也传来消息“查不到符合条件的常某”。市救助站工作人员没有放弃,联系《今日头条》,在平阴县境内发布寻亲头条,却如石沉大海。
多年来,他们联系公安部门给“常某”采集DNA血样,将“常某”照片传给公安部门,同时将“常某”送至六安市精神福利中心接受精神治疗,却依然没有进展。
2019年12月17日,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将“常某”送至已经帮助多家救助站查找到多名流浪人员户籍信息的心理医院,接受心理矫治,看是否能有新的突破。
2020年1月14日,在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他说出了父母兄弟的名字。救助站工作人员再次联系当地,结果依然如初,没有此人。
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不得不冷静下来沉思,为什么“常某”几次说出这个地方,这个姓常的家庭究竟跟“常某”有什么关系?经过商量,救助站工作人员决定开展实地走访,但是恰逢新冠肺炎发生,走访计划暂时搁浅。
2020年6月1日,经过4个小时的车程,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带着“常某”来到当地,走访村里的几名老人,老人都不认识他,然后工作人员陪着这群老人聊天,帮助他们回忆,有个老太太说到“这人不是这个庄子的,是那边胡庄的,他好像姓张,她姐姐住在这里,但是姐姐不在了。”她的话让工作人员感到事情有了转机。村党支部书记带来一个人说是和姓常的那家人很熟,这个人过来对着“常某”喊了一声:“群儿,你是群儿吧?”并介绍说:“他姓张,叫张某群,住在胡庄,他姐姐住在当地,但是去世了,他姐夫叫常某,他小时候经常在他姐姐家玩。”
离家22年之久的张某群终于再次回到他陌生而又熟悉的家乡。(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程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