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出“援企稳岗”合格答卷
在中央的“六稳”“六保”政策中,“六稳”的第一个“稳”是稳就业,“六保”的第一个“保”是保居民就业,“饭碗”的分量由此可见一斑。稳就业怎么“稳”?保居民就业又怎么“保”?如何应对疫情下的就业难,我市顶住压力,利用省“四送一服”、“三包三抓”专项行动机制,开展了“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活动”、“千名人社干部进企业”、“网上春风行动”等一些列稳岗就业举措,疏通就业“堵点”,助推企业“走进春天里”。
援企稳岗稳就业
今年以来,六安市完善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及征收体制改革工作协调机制,市人社局、市医保局等养老、工伤、就业待遇支付部门协作配合,明确部门职责分工,统筹做好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政策落实以及社保费征管各项工作。为尽快简化申报流程,将减免社会保险费政策落实到实处,我市对2020年2月已征收入库的社会保险费,属于减免部分的金额原则上采取抵退的方式处理。对实行免征的中小微企业,经税务部门会同社保经办机构审核确认,直接退到企业账户,企业无需提交申请或报送相关资料。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商业企业带来了沉重打击”,六安商之都负责人对记者解释道,本应是销售旺季的春节假期却不得不闭店整整30余天,百余名员工处于待业状态,一方面断了业务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却仍要保证房租、人工工资等刚性支出。在企业面对内外交困之际,市人社局主动联系六安商之都,指导企业通过阳光就业网进行“不见面”方式便捷申报,19168元失业保险返还即到企业账户。随后,市人社局将其列入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劳动密集型商贸流通企业,纳入到失业保险援企稳岗之列,按照企业参保人数给予3150元/人的稳岗返还资金292682元。对于企业复工之后销售业绩同比大幅下滑的企业来说,这笔资金成为一针强心剂,有效缓解了企业现金流需求,保证员工工资的正常足额支付。
我市为帮助企业轻装上阵、助力全市经济发展,迅速启动阶段性减免社会保险费划型、缓缴、减免等相关工作,在让企业不出门、不排队、不填表的前提下将减、免、返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我市6153家参保单位。截至目前,全市减免单位部分养老保险费34332.69万元,失业保险1206.94万元,工伤保险费1184.54万元,三项社会保险费累计减免3.67亿元。一系列稳岗稳就业举措出台落实,对我市稳就业、提振企业复工复产信心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兜底安置保就业
推进“五个优先五个一批”,助力贫困劳动者就业。优先让贫困劳动者“出家门上车门、下车门进厂门”,本地企业对接上岗一批,截至目前,通过“点对点”输送和自行外出的贫困劳动者外出务工达9万多人;建立就业意向清单和用工需求清单,鼓励本地企业新增就业岗位,优先吸纳贫困劳动者,通过就业扶贫专场、网络直播等形式搭建线上线下对接平台。优先复工,全市156家就业扶贫驿站吸纳就业5739人,其中贫困劳动者1632人。优先安置,结合实际需要,开发临时性公益岗位。目前全市累计开发的公益岗位和疫情防护期间临时性公益岗位解决了3.37万名贫困劳动者上岗就业。优先服务,对于照顾家中老小弱幼无法外出、受疫情影响暂时不能外出的贫困劳动者及弱劳动力,围绕“一户一方案、一人一举措”制订帮扶措施,人社部门加强与当地企业、就业扶贫车间的沟通协调,采取领材料回家加工等办法居家就业3500人,同时还鼓励引导贫困劳动者参加线上培训提高技能。
巩固提升扶贫车间带贫减贫作用。“点对点”开展帮扶指导服务,截至目前,已发放18家就业扶贫车间一次性新增岗位补贴26.6万元,发放一次性复工复产补助75万余元,发放一季度扶贫车间贫困劳动者岗位补贴132.7万元。
拓宽渠道促就业
全市人社部门积极依托新媒体,促进人才要素精准对接。组织开展对全市劳动者就业状况、就业意愿和就业需求进行调查摸底,千方百计做好保家庭就业工作。在4月份以来“三包三抓”专项行动中,六安市开展了“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活动”,在六安公共招聘网组织发布十场专场网络招聘会,全市累计共有335家企业参与定展,累计提供1.7万个就业岗位。在通过开展线上招聘的同时,我市在3月组织了2场“网上春风行动”网络直播招聘会,胜利精密、中至信家居、工美服装等17家缺工企业参与了网络直播,同步发布60余家企业招聘信息。每一场招聘直播点击量均达到80万以上,参与直播企业共收到求职简历近1600人次。6月6日举办了“职等你来?就在六安”主题的2020年高校毕业生网络直播专场招聘会,同步发布40家企业针对大学生的用工信息,共有9.4万人次点播,百余人次参与留言互动,有力地促进了特殊时期高校毕业生稳就业工作。同时,线下招聘常态化开展,全市共举办“2+N”线下招聘会137场,进驻招聘企业109家/次。截止6月28日,疫情以来共收集1200多家家企业用工信息,5.75万个就业岗位,达成意向1.9万人。
据了解,为进一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目前对中小微企业三项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免征的政策,将延长执行到2020年12月底。(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