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基层治理“活力倍增”
——裕安区分路口镇基层社会治理见闻
乡村振兴,基层有效治理是基础。近年来,裕安区分路口镇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奏响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互动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乐章。
功能性党小组:
激发基层党建活力
“多亏村里环境治理党小组,现在我们出行道路改善了,生产生活都方便了很多。”家住孙大庄村民组的姜华林,向村里反映孙大庄路路况不佳,周边群众出行不便。环境治理党小组得知后,组织人员了解情况,上报孙大庄路改建工程项目,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建好了长446米、宽4米的水泥混凝土路,为周边40余户近200名群众出行提供了便利。姜华林对环境治理党小组的工作十分满意,还积极鼓励儿子江英桥递交入党申请书,希望儿子早日成为一名党员,也加入功能性党小组。
去年10月,傅氏祠村成立功能性党小组推动党员的“再组织”,分设爱心扶贫党小组、环境治理党小组、社会治安党小组、健康文体党小组、经济发展党小组,吸纳村两委成员、村里优秀党员等作为党小组成员,结合党员的自身特长和实际,按照自愿原则,鼓励其参与功能性党小组。截至目前,傅氏祠村五个功能性党小组吸纳成员近30人,先后开展各类活动20余次。“我们将党组织体系和工作触角延伸到精细化治理的链条上,从而使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更新颖,设置更合理,基层党组织更有活力。”傅氏祠村党支部书记曹承甫说。
“书记夜话”:
畅通干群沟通渠道
江堰村西大塘中心小区的刘华玲,晚饭后最爱去小区活动场所锻炼身体,而活动场所的由来,还得从村里开展的“书记夜话”说起。
西大塘中心小区建成已10年,有200户约700人居住,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提升。村党支部书记车福刚在开展“书记夜话”活动时,来到该中心小区听取民情民意,西大塘村民组组长陈宿才等提出修建露天活动场所,解决数百户群众锻炼难题。 面对提出的问题,车福刚和村两委成员商定,在小区一块空旷地建造活动场所,通过申报项目,顺利完成了场地硬化、健身设施安装,受到周边群众一致好评。
江堰村通过开展“书记夜话”活动,围绕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和村民合理需求展开讨论。同时,村两委成员深入农户家中,与他们话家常、话发展、话民生、话乡风、话和谐,党群干群沟通渠道进一步畅通,架起了连心桥。
志愿服务队:
共建共享美丽家园
在武陟山村,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随处可见“红马甲”开展夜间巡逻、环境整治、脱贫攻坚、结对帮扶,这些甘于奉献的同志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武陟山村乡村振兴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
武陟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金余介绍,今年疫情防控期间,由于村里地处交通要道,防控卡点任务较重,卡点值守人员紧张,他在村志愿者微信群号召广大党员和志愿者积极参与防疫工作。
村文书徐大萍自1月25日以来,始终坚守在防控一线。当卡点值守人员人手紧张时,她的儿子关立朝也积极报名,参与到疫情防控一线。在徐大萍母子的影响下,村民组长、老党员、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等踊跃报名加入志愿者队伍,35人的志愿者队伍24小时轮班奋战在防控一线,受到了党委、政府和当地群众的好评。吴金余表示:“通过成立村志愿者服务队,将群众力量凝聚起来,实现了美丽家园的共建共享。”
“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党建引领、政府治理、社会调节、村民自治良性互动。”分路口镇党委书记巴士卫表示,该镇下发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总体指导意见,鼓励各村结合实际,在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服务形式、基层法治等方面探索工作新方式、新方法,寓治理于服务之中,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基层活力,助推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良性互动。(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世巧 康家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