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从留学现象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新冠疫情的发生,是个极其偶然事件,然而却给人们带来的一连串的思考。人类沿着纷繁曲折的道路,走过了漫长的光阴,突然停下来,思考一下今后的道路,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其实,我们的生活的真实需求非常少,少得我们自己都不敢相信。众多的必须,是这个社会强加给我们的。这种现象越演越烈,致使大部分人迷失在追求的过程中,而忽视的生命的本质。如果说这种过程你是快乐的,轻松的,也就罢了。问题出在,大部分人的这个过程是不仅痛苦,还相当漫长,长得让人看不到尽头。
数以万计的少年留学生,就是行走在这漫漫长路上的典型。不排除在他们之中,有一些独立性很强,能够较好融入当地文化,可以快乐学习生活的孩子。但大多数孩子是很难融入当地社会,吃不惯,喝不惯,很想家的,疫情中的表现只是一个爆发点而已。不仅如此,他们中的大多数,其成长的道路并不想家长期望的那样,飞黄腾达。更多孩子的将来就是一个普通人,硬要说他与待在国内有什么区别的话,可能会说几句英语,仅此而已。
如果家庭殷实,孩子有兴趣出去学习,这个选择或许能说的过去。假如像某部电视剧上演的那样,老爸在家里卖包子,把孩子放到国外学习,就有些勉强了。这种勉强,苦了家长,累了孩子,收获的只是个大大的问号。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即使经济账撇在一边,单就孩子出国学习的语言关这一项,就会让很多孩子失去童年的快乐。从幼儿园开始选择双语,小学就要进行长期的英语课外教育,童趣就已经打了折扣。
教育对于少年儿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肯定不是生命的全部,相反,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嬉戏,打闹,游戏,对其成人是不可或缺的。家长的陪伴,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当一个孩子失去家长陪伴,放在语言不通的环境里,对于大多数孩子的身心健康,是个巨大隐患。成年人在国外时间待久了,都会出现心理方面的疾病,况乎儿童?这些影响会在他今后的生活中,会逐步凸显。多数人还会出现在国外不能融合,在国内不能适应的情况。身边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人类起源的研究发现,我们大家都有着共同的祖先。为啥分布到世界各地以后,我们的身高,肤色,眼睛,体毛等等会发生这样大的差异呢?这就是环境因素带来的影响,我们的祖先称之为“水土”。喝小米粥长大的人,就不适应天天吃海鲜。即使是这些人生出来的孩子,同样不能适应西方的生活方式,基因决定了他的肠胃喜欢小米粥。这方水土养育的人,移居到另外一个地方,怎有这样或那样的不适用。就是在国内还有“南甜北咸”之说,北方人怕南方的潮湿,南方人怕北方人的寒冷。印度的恒河水,他们喝了没事,你喝了就会上吐下泻。因为他们的身体内部菌群或抗体,已经适应这样的水土。
身体的不适应,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冲击似乎更大。有些东西甚至完全相反,我们戴口罩是防止病毒入侵,所以健康人群要带。人家戴口罩是防止病毒输出,所以病人才带口罩。英国首相被感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他进入病房,就没有戴口罩。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生命态度,娱乐休闲,婚姻状况,子女教育,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是历史积淀下来的,不是把孩子送去接受几年西方教育,就能解决的问题。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惑,或许要通过几代人过后,才能融合,抑或无解。
华夏文明几千年,群星璀璨,给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的先辈从来没有停止对生命的思考,形成了具有独特人生价值体系的东方文化。这种以儒家思想和道德体系为纲领的中国文化,是浸入到我们骨髓里面的。不管你在哪里,也不管你承认不承认,通过这种浸泡过后的你,就是一个“中国人”。我们暂且不去评价这种文化背景的优劣,这种文化背景,在我们身上留下的印迹是无法摆脱的。这是我们无法融入西方社会的重要因素。
一片草地,一条小河,一颗老树,一座山峦,这个你出生的小村庄,就是你的家乡。她或许十分偏僻,非常落后,但丝毫不影响她在你心中的位置。家乡的味道,一直是众多海外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唐人街,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众多的海外学子因为航班取消,而不能回国。他们或绕道他国,或走陆地口岸,花费巨资,飞越大半个地球,行程几万里,几十个小时,回到国内还要经过检查隔离,可谓历经千辛万苦。这个不同寻常的经历,或许能够改变重塑一些人,让他们重新评估出国留学,尤其是少年儿童出国留学这件事情。
西方文明,特别是近代的科技文明,有太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但我们是不是就要背井离乡,远涉重洋,待在那里,甚至很小的时候就待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其必要性就更加受到质疑。我们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只要有了互联网,就可以学习任何我们想要学习的东西。我们还有必要跑那么远去读书学习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答案是否定的。只有极少数人英才,本身具备相当的学识,为了探索更多的未知世界,才有必要去跟人家交流切磋。
我们打开国门的时间还很短暂,留学和移民现象的快速上升,作为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新事物,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现象的背后的许多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低龄化、随大流、盲目攀比的留学和游学,不仅给众多中国家庭经济上带来沉重负担,更多的是让孩子们迷失方向,不知道我是谁,我来自哪里,现在哪里,将去哪里。既不能建立东方文明的价值体系,也不能有效融入西方社会,处在一种漂浮的状态,像汪洋大海的一叶扁舟,随风漂泊,任何不大的风浪,都有可能使之倾覆。他们在承受着不该承受的离别,承受不起孤独,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煎熬。即使勉强完成了学业,拿到了一纸文凭,但由此带来的精神文化的缺失,是难以弥补的。这种缺失会伴随他们一生,对他们进入社会带来十分重要的负面影响。
希望通过这次疫情,让更多人重新认识留学的本质,重温中华文化的精髓,深刻认识国家、水土、根和人的本质必然的联系。(作者:卢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