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六安新闻>详细内容

“习习春风润江淮——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四周年特别报道”大湾巨变

编辑:宋明俊 来源:安徽日报 发布时间:2020-04-24 09:13:02 【字体:

  2020年4月拍摄的大湾村。

  四年前的4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深情寄语老区发展,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

  四年来,大湾村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走出了一条“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特色发展道路,交上了一张满意的“脱贫答卷”,昔日的贫困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山区变景区,贫困户吃上旅游饭

  4月20日,记者一行驱车从金寨下高速后,在山路上蜿蜒行驶1个多小时,进入大别山深处的大湾村。

  一场新雨过后,群山苍翠欲滴。走进村口,遥见大片的太阳能光伏板铺满山坡,一排排白墙黛瓦的民居静卧山间,错落有致。

  转过一道弯,就是贫困户陈泽申的老屋子。土墙斑驳,砖石裸露,依稀可见岁月痕迹。 4年前,总书记曾在这个院子里与乡亲们围坐着话家常、谈发展,如今这个场景已定格成画面挂在墙上,陈泽申家的老屋也成为游客必去的打卡地。

  沿老宅下坡行走几百米,是一片白墙黛瓦的仿古民居,陈泽申的两层新居就在其间。随着大湾村乡村旅游的发展,老陈将新房的一间改成了民宿,交给村里统一经营,每年可以获得三四千元的租金。

  去年村里的游客接待中心营业了,陈泽申过来干起了“导游”,负责接待游客和干些杂活。 “游客来了,我带他们到茶园采茶,教他们炒茶。 ”老陈告诉记者,现在老区人民吃上了旅游饭,他在游客中心上班,月收入2000多元;村里还给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做保洁,一个月也能收入500元;他还在后山种了几亩地中草药,一年下来收入可达4万多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依托红色文化和绿色资源,大湾村走上了茶旅融合、红绿结合的发展道路,正着力打造“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前行”4A景区,带动贫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2015年,刚来到大湾村时,村里只有五六家农家乐,现在农家乐已经发展到30多家,游客也越来越多。 ”大湾村第一书记余静介绍说,7月1日,大湾村十里漂流将正式开漂,新投资建设的26栋精品民宿群国庆节前后可运营,旅游产业火了,每年吸纳各地游客近30万人次。

  茶叶成产业,家门口打工门路多

  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叶广平夫妇就骑着摩托车从镇上的搬迁小区出门了,沿山路骑行十几公里,来到大湾村茶厂,叶广平去茶厂炒茶,丈夫到收购点售卖刚采的新茶。

  “以前村里没有茶厂,茶贩子压价,村民种植的芽茶卖不上价。现在村里引进了茶厂,引导我们种植瓜片,茶叶再也不愁销了,价格比以前翻一番还多。 ”叶广平告诉记者,她家两亩多茶园,一个茶季卖茶收入六七千元。眼下正是茶叶上市旺季,她到茶厂炒茶,一个多月又能收入四五千元。现在村里大建设、大发展,做绿化、干建筑,就业机会多,他们夫妻俩平时还能做小工,一年下来家庭收入六七万元。

  在大湾村茶厂的茶叶炒制车间,工人们正忙着炒茶,一股茶叶的香气扑面而来。茶厂负责人宣善斌告诉记者,茶厂目前有30多名工人,其中像叶广平这样的贫困户有15个,平均每人每月收入两三千元。

  产业扶贫是脱贫治本之策。大湾村始终把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以茶叶为主导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着力构建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余静介绍,通过引进茶叶龙头企业,大湾村不仅解决了茶叶加工销售的难题,而且由过去制作“大路货”变成制作精品瓜片茶,鲜叶销售价格由30元/斤上涨到60元/斤,带动400多户茶农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夯实了产业基础,大湾发展势头强劲,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不断增强。截至目前,大湾村共有茶园4000余亩,山羊养殖1617只,大别山黄牛养殖1292头,黑毛猪养殖3926头,天麻、茯苓等中药材种植面积5万平方米。 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82.7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4236元。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242户707人下降到现在4户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23%。

  瓦房变楼房,贫困村成了美丽村

  “瞧!我家以前就住在那个山头上。 ”在大湾村茶厂,娴熟地炒着茶的周秀凤指着窗外说。

  远处,荒山难寻人迹,与村内白墙黛瓦的仿古民居形成强烈反差。

  “以前住的是泥瓦房,出门是羊肠小道,吃水还要下山挑水,谁曾想现在搬进了楼房,水电路都通了,跟城市差不多。 ”周秀凤喜上眉梢。

  周秀凤一家三口,女儿患有先天性骨髓炎,老母亲也有慢性病。以前一家人就住在山里,守着几亩茶园,一贫如洗。2016年随着当地易地扶贫搬迁,周秀凤一家搬进了新居,开始了新生活。

  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周秀凤的干劲也越来越足。去年在大湾村茶厂炒茶,周秀凤一个茶季就收入9000多元。村里鼓励发展特色种养,她又承包了10亩地种植小香薯,大户包收购,一年收入1万多元。再加上平时打零工,一年收入三四万元。

  为让贫困群众挪穷窝、换新业、拔穷根,大湾村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途径,抢抓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政策机遇,叠加易地扶贫、水库移民避险解困、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大湾等四个安置点,安置群众129户439人,其中贫困户62户201人。昔日的贫困山村已经成为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记者 范克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