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中医药服务广覆盖 家门口享“望闻问切”
“感觉怎么样?肚子还胀吗?”“来,我看看舌苔。”日前,在裕安区小华山中医馆,安徽省基层名中医陈功长正在为一位老太太做检查。
这是一位99岁高龄的老人,此前因为肚子胀痛、食欲不振前来就医,经过陈功长的诊疗,老太太是肝胆湿热,吃了一个疗程的中药,这次专门来复诊。“之前在其他医院也看过,都没啥作用,经人介绍才来这里,没想到效果还真不错。”老太太说。肚子不胀了,胃口也开了,老太太看起来精神满满。
中医特色疗法凭实力“圈粉”,正是我市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一个缩影。作为中医药资源大市,近年来,我市立足资源禀赋,大力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通过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基础设施,加强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积极构建“15分钟中医健康服务圈”。
走进小华山中医馆,宽敞明亮的环境,古色古香的风格,浓厚的中医文化扑面而来。诊室、中药库、煎药室、推拿室……功能设施配套完备,基本覆盖了群众日常诊疗所需。“我们这个中医馆是今年3月开诊的,上下两层,除了有中医师把脉问诊,群众在这里还能体验到针灸理疗、穴位按摩、拔罐等多项中医特色服务。”陈功长介绍说。每周六下午,他都会在这个中医馆坐诊,通常一个下午要看20多名患者。
作为社区中医药服务的重要载体,小华山中医馆汇聚了包括陈功长在内的一批经验丰富的中医师,除了为患者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还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中医调理,独特疗效获得群众赞誉并口口相传。
58岁的王永中是中医馆的“常客”,一有不适就到这里来。“中医馆离家近,一抬脚就到了”,当天,他因为腰椎不舒服前来就诊,中医师申柯根据症状,为他进行的是电脑中频治疗,具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等作用。
中医发展要有新鲜血液,有人才能传承。近年来,随着政策的进一步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中医师自愿服务基层,“95后”的叶子苗就是其中一员。大学毕业后,她参加了六安市中医院规培,取得职业资格后,来到了叶集区史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她来说,选择到基层,是因为老百姓对中医认可度很高,但基层很缺中医。“这几年我一边工作一边跟着首届安徽省基层名中医任道渊老先生学习,也经常参加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学到了很多。”几年下来,叶子苗在中风、虚劳、心悸、胸痹等方面的诊疗上积累了不少经验。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在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治疗费用。我市充分发挥医保政策效能,不断优化支付方式,在按病组付费模式下,遴选中医优势病种,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进一步强化目录管理,截至目前,已将1493种中成药、972种中药饮片以及符合条件的中药院内制剂、408种中药配方颗粒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实行通用名管理。
中医药“下基层”给群众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随着中医药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健全,目前,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便捷体验中医诊疗的独特魅力。(记者 李珊珊 齐盈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