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六安新闻>详细内容

【牢记嘱托谱新篇 砥砺奋进新征程】六安:以改革之力助推老区之变

编辑:杨庆云 来源:皖西日报社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4-11-19 09:29:56 【字体:

  风景如画的大别山,层峦叠翠,五彩斑斓。在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村民陈泽申正在自家的小卖铺里忙活着。从曾经的贫困户到光荣的脱贫户,再到如今的小老板,陈泽申的日子过得红火又自在。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六安金寨考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区贫困乡亲的牵挂,成为六安市推动发展、造福群众的不竭动力。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六安市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抢抓长三角一体化、与上海对口合作、合六同城化、大别山革命老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树牢大抓制造业、大抓开发区鲜明导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较快增长,打造大别山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奋力走出新时代六安高质量发展新路。

  营商环境日新月异

  太方便了!以前办证都要跑很多部门且手续繁琐,现在只要拿身份证和相关材料到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就会立刻办理。”这是位于六安市解放北路明月港湾的“阿贵餐饮”经营者李文申,在金安区三里桥市场监管所拿到行业综合许可证时由衷地感叹。

  李文申的行业综合许可证,是金安区当年开展“一业一证一码”改革试点工作结出的“果实”。为企服务,老区六安创新举措不断。全市聚焦企业、群众需求的“小切口”,通过创新实施“容缺办”、率先开展“零材料办”、全面推动“上门办”、扎实推进“异地办”,延伸服务场景,提升服务质效,优化营商环境,助力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通过推行全程网办、设置综合窗口,实现线上线下并联审批,将企业设立登记、印章刻制、申领发票3个环节耗时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完成。

  为了扛牢“管”职责,提升“服”成效,六安市将“主动服务”送到企业“门前”。创建安徽省首个问办一体的“云窗口”智能平台;实行“干部包联+实体窗口”联动,政企协同、精准聚焦,有的放矢地为企业提供业务咨询、问题转办,建立了由企业“吹哨”、部门“接招”、专窗“销号”的反馈处理机制,着力破解企业运行遇到的“痛点”“堵点”,形成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的完整责任链条。

  营商环境的优化关键在机制,生命力在于执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六安市通过不断优化机制建设和工作方式,从“管理好”向“服务好”转变,寻找企业诉求、解决企业困难、增强企业信心,实施了15项国家级改革试点、推出1300余项改革举措,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成效明显,双随机监管“六安模式”获国务院表彰激励,在全省率先开展“三员一官”工作机制,创优营商环境工作全省考评多年来保持在第一方阵。全市全面深化改革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强劲、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民生建设高速运转

  近日,叶集区看病群众切身体验基层医疗服务新模式——村医手持医保智能终端设备,实现上门医疗、医保结算等服务,打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对于老年人及慢性病、特殊病人群,可以享受村医送药上门,在家即可完成医保结算,无需再到村卫生室拿药,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便民服务目标,切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原来,这是六安市通过改革“焕新”推出的“医保IOT综合服务”,它是以智能终端为载体,医保码为媒介,创新性打造医保服务监管模式。目前全市共配备1406台智能终端,为参保群众提供更加舒适、便捷、安全的健康生活服务新模式。2024年以来,共有137万人次通过医保智能终端结算医药费用,用“码上办”便利度提升群众满意度。        (下转四版)

  (上接一版)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六安市将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民生工程的目标导向,不断创新工作机制、落实措施、强化督查,扎实推进民生工程项目建设。

  老旧小区改造既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面子”工程,更是切实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里子”工程。2023年5月,六安市被财政部确认为第三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六安市积极与上级部门对接,落实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要求,探索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同步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内容。选取金安区光明新村、明都北苑和裕安区阳光小区作为2023年度老旧小区改造试点海绵建设项目,新增投资450万元。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地面透水性,促进社区水循环利用和景观化、人性化相融,让小区更具韧性。

  除了对老旧小区进行硬件改造外,六安市在2023年改造的小区中成立党支部23个,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成立业主委员会的小区19个,55个小区全部实施物业管理,实现“硬件”与“软件”并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个个凝聚着民生期盼的美好愿景化作一幕幕正在发生的幸福实景,一张张汇聚着为民情怀的“责任清单”变成一份份温暖人心的“满意答卷”。群众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力量和温度。

  融长入圈合作共赢

  2024年1月2日,是新年首个工作日,合肥至武汉高铁(安徽段)暨2024年全省第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动员会举行,主会场设在六安北站建设现场。伴随着“开工”的一声令下,吹响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号角,也点燃了老区干群奋发向上、阔步向前的斗志。

  火热八月,六安市交通行业劳动竞赛的重点项目——X316南汤路养护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建设者们抢抓施工“黄金期”,坚持抓安全、保质量、抢工期、促进度,按下建设“快进键”。同时,前期的和襄高速公路六安段的金寨县汤家汇镇建楼塆2号隧道也顺利贯通,标志着项目全线首座隧道实现双幅贯通。“我们将持续加压加码加力,向圆满完成年度目标冲刺,为合六交通一体化建设和六安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和襄高速项目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苟永平激动地说。

  为加快融入合肥都市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六安市以构建“内畅外联”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目标,加快实施大别山革命老区对外联通通道工程,不断提升与沪苏浙及周边地区互联互通水平和交通便利化水平,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产业协作、创新协同,是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任务,更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安徽工研院六安院作为合肥研究院与六安市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自成立以来,始终围绕高层次人才科技团队,通过共性技术研发、中试场地供给、设备共享、知识产权服务、投融资服务构建创新资源开放供给链。同时,不断完善孵化器管理办法,推进孵化器建设,现有在孵企业33家,累计申报知识产权154项,截至今年8月,已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8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

  拥抱长三角,驶入快车道。六安市聚焦主导产业靶向发力,以长三角地区城市为重点,推动“双招双引”精准化、机制化、高效化。围绕主导产业,成立六大产业推进组,统筹推进主导产业研究规划、培育发展及为企服务工作。2023年以来至今年8月,六安新签约沪苏浙地区投资项目152个、总投资729.1亿元。 (记者 张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