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不重要,把战友的故事讲好才重要”
——老红军胡正先接受福建宁德市记者团采访侧记
2024年暮秋,六安市人民医院一个安静的病房里,107岁的老红军胡正先正在这里住院疗养。刚刚挂完点滴的他,见到了一群远道而来的记者朋友。
“胡老,我们从宁德来看您了,就是蔡威的家乡。”福建宁德广播电视台的记者杨家斌,轻声地向老人问好。
胡老连忙拱手说:“谢谢你们来看我!”这句“谢谢”,胡老连说了三遍。
“他今天的状态不是很好,但是知道是蔡威家乡来人,他坚持要来见见你们。”胡老的大女儿胡延华告诉记者。
蔡威,这是一度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名字。1907年出生于宁德市蕉城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蔡威和他的战友破译了国民党军队大量密电,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保障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见过蔡威,记得蔡威的,可能就只剩下我了。”一提到蔡威同志,胡老的声音立马提高了,他缓缓地调整了一下身体,以便更舒适地跟记者聊天。
胡正先于1934年2月参加红四方面军第四期无线电训练班,是目前唯一健在的蔡威生前战友。
“当时我在一台,蔡威同志在二台,虽然我们不在一块工作,但他的事迹我也有所耳闻。他平易近人,态度和蔼,工作认真负责,生活艰苦朴素。他是个领导,却严于律己,不摆官架子。”蔡威年长胡正先11岁,两人初见面时胡正先15岁。90多年过去了,胡老还清晰地记得他与蔡威的第一次见面情景。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冲破国民党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越过了京汉铁路,在一个小镇上,胡正先认识了蔡威同志。
“刚到那里时,就遭到敌人的袭击,大家都急着突破敌人的包围。那时,我正好走在蔡威同志的后边,看到他把身上的东西一件一件地丢掉,接着从皮包里掏出一个小本子一面走一面放在嘴里嚼,把本子全都嚼烂吞进肚子里。”
胡老告诉记者,当时他并不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心里只觉得奇怪。后来别的同志告诉他,那个人是电台的台长,叫蔡威,他吃的是电台的密码本。
“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我感到蔡威同志很不简单,在万分危急的关头,想的不是自身的安危,而是党的机密。如果不是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是不会这样做的。”胡老同记者的对话逐渐深入。
“那时候,我们什么都没有,只有一颗跟党走的心。”
1936年9月22日,就在三路红军即将胜利会师之时,蔡威不幸病逝于甘肃岷县朱尔坪镇,年仅29岁。
“胡老,以蔡威为故事原型的电视连续剧《破密》,您看了吗?”
“看了,大女儿陪我一起看的。我感觉拍得很真实,高度还原了我们那个时候的故事。”
说到这里,胡老的大女儿胡延华跟记者说:“我们全家人都特别敬佩蔡威同志,我父亲经常跟我们说老领导的英雄事迹。”
胡老与蔡威烈士的感情十分深厚,曾几次受邀前往蔡威的家乡福建宁德参观拜访蔡威事迹展陈馆。胡延华还跟记者提到了一个细节。“2019年的时候,我陪父亲第四次到宁德,在蔡威纪念馆里,我父亲抚摸着蔡威烈士的铜像久久说了一句:‘老局长,我来看您来了’,他的话一出来,当时在场陪同的亲属、领导干部都潸然泪下,场景十分触动。”
“那是我最后一次去宁德了。我很怀念他。”胡老突然接了一句,在场的气氛突然变得很凝重。
宁德市蕉城区委宣传部的干部苏玲娟,把带来的《蔡威传》送给胡老,翻开书找到蔡威的照片指给胡老看。
“胡老,您看这照片里的人你认识吗?”
“这是蔡威,他本人就是长这样的,就是这样的。”
蔡威去世时,胡老当时才18岁,隔着近百年的时光,他依然清晰地记得战友的样子。“蔡威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的家庭很富裕,我那个时候小,知道只有跟着党走才有活路,他是跟着理想信念走,跟着真理走。”
看似平静的叙述,让在场的记者仿佛看到了年轻的蔡威和胡正先在战场上并肩作战,看到了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在战场上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斗,用热血为后人铺路。
在讲述完与蔡威的故事后,胡老转向记者们,“我的故事不重要,把战友的故事讲好才重要。”他的声音虽然微弱,但信念坚定,“我希望你们能把我们的故事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是多少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牺牲的英雄。”
约40分钟的采访,让记者们领略到一位老红军的风采。他们知道,这次采访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报道,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我们从宁德坐了8个小时的车,跨越850公里,能顺利采访到胡老,这一切都值了!”闽东日报社的记者陈瑜和同事们很感慨。
采访结束时,阳光透过窗照进病房,暖意融融。一束光正好照在胡老胸前的党徽上,熠熠生辉。(胡冠菊 张 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