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信访路”变成“连心路” ——金寨县果子园乡用心用力用情做实信访工作
金寨县果子园乡把信访工作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让党员干部真正“沉下去”,用心用力用情解决群众诉求、化解矛盾纠纷,把“难事”变成拉近群众距离、密切干群关系的好事。
据统计,2021年6月以来,果子园乡接待受理群众来访、来信、网上投诉等共计236起、257人次,信访事项办结率100%,“过得硬”的信访结果赢得群众广泛认可与好评。
用“走访”叩开群众“心门”
“亲兄弟,也要明算账,你竟敢占我的地修路!”
“不就占你一点地嘛,至于这么小题大作吗?你要多少钱我给你!”
“我不要钱,我就要恢复原状!”
该乡吴湾村的漆某甲和漆某乙既是堂兄弟,也是近邻。2021年,二人原本和睦相处的关系因修路占地纠纷产生了“裂缝”,双方互不退让,矛盾愈演愈烈。为了发泄心头愤懑,他们在短时间里10多次拨打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
面对该起纠纷,乡村干部前后共开展20余次上门走访,深入了解事情原委,耐心听取意见诉求,寻找双方利益的平衡点。在这一过程中,还动员了双方的亲戚朋友进行反复劝说。最终,成功打开了当事人的心结,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二人再续兄弟邻里情。
信访工作本质上就是做群众思想工作。直面群众、直面问题,才能把信访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该乡坚持以“走访”找症结、解事结、化心结,发动乡村干部坚持每周入户走访,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对各种意见诉求、矛盾纠纷及苗头性问题做到早了解、早处置、早化解,确保群众“心声有人应、情绪有人导、怨气有地泄”,真正打通了通向民心的“最后一公里”。
用“包保”筑牢“满意之基”
“小儿子一直对我误解很深,总以为我偏爱他大哥,如果没有包保责任人不辞辛劳上门劝导,我们父子之间的矛盾恐怕永远解不开。”前不久,老林接到了儿子久违的亲情电话后,向乡村干部表达了感激之情。
俗话说,父子之间没有“隔夜仇”。可是在2022年,该乡信访办却接到远在江西的林某“状告”其父亲的电话,林某反映其父亲利用在该乡某村任职便利,为其兄长违规申报了退役还乡定补。接到这一举报后,该乡立即展开调查。经查,林某反映的情况不实。
事情到了这一步,原本只需如实回复林某即可,但是考虑父子反目竟闹到信访的地步,简单回复势必难以消除双方隔阂。因此,该乡明确乡村两级包保责任人,并驱车来到千里之外的林某工作居住地,耐心开导劝解,帮助修补破损的父子关系,为这起纠纷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群众满不满意,是衡量信访工作做得好不好的唯一标尺。该乡严格落实信访包保机制,对排查的信访矛盾、历史遗留风险矛盾和不稳定个案,明确乡分管班子成员一级包保、村书记(单位负责人)具体包保,压实信访主体责任,将矛盾化解、稳控责任落实到人,做到信访矛盾调查、化解、走访、回访“一包到底”,直到信访处理结果群众满意为止。
用“真情”架起“信任桥梁”
年逾古稀的孙老汉,前几年为争取相关优抚待遇多次信访,在市、县、乡三级明确答复其不符合享受待遇条件的情况下,性格偏执的他也不愿意罢访。为妥善化解这一信访问题,该乡成立化解专班,专班成员多次上门倾听信访人呼声,以真情拉近与信访人的心理距离。
功夫不负有心人,孙老汉情绪渐渐有所缓和,他吐露了不断上访背后的原因:老两口身体每况愈下,40来岁的儿子至今还在“打光棍”,家庭收入低、生活压力大。找到问题“症结”后,专班成员在进行政策解释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消除其不合理的诉求和期待,并在政策范围内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信访工作既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更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重要渠道。在信访工作中,该乡积极回应群众呼声,倾力解决群众诉求。特别是对困难信访群众,通过人文关怀、困难救助等形式,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上的难题,让他们充分感受党和政府的关怀。此外,以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为契机,通过抓制度、抓考核等方式,规范信访工作程序,提升化解信访问题水平,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 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