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六安新闻>详细内容

【邓小平与六安不解之缘——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大山深处的“红色指挥部”
——探访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旧址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4-08-16 08:57:17 【字体:

88c6162784dc47c69183550d9a784006.jpg

坐落于金寨县沙河乡楼房村境内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旧址。 记者 田凯平 摄

  枝繁叶茂的古树苍翠欲滴,绿色的田野掀起微微波浪,依山而建的民居错落有致……盛夏时节,走进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金寨县沙河乡楼房村,一幅风景宜人的山水田园画卷映入眼帘。和往常一样,楼房村的老党员毛正付早早地打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大门,迎接来访者。

  “这里原来是我们本地的周氏老宅,当年,刘邓大军南下临时指挥部就设在这里。”毛正付指着大门正上方的匾额告诉记者。

  时针回拨至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12.4万余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8月7日,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刘邓大军从山东郓城出发,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于8月27日进入大别山区,完成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伟大壮举。1947年12月中旬,刘邓大军分成前后方两个指挥所,前方指挥所就曾设于金寨县沙河乡下楼房周氏老宅。12月底,邓小平、李先念、李达等老一辈革命家来到这里,开展基层政权建设和土地改革情况调查,并勉励大家坚守阵地、坚持斗争,迎接胜利形势的到来。

  一幅幅雕塑,一张张照片,生动再现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光辉历史。走进纪念馆大厅,首先看到的是一面浮雕墙。墙上用雕塑的形式再现了当时邓小平、李先念、李达等人在下楼房举行会议时的场景。这个场景是根据时任金寨县委书记张延积的回忆录《开辟大别山解放区的及时雨》中的内容所创作。而另一面浮雕墙则再现了1948年元旦,邓小平在敌人重点围攻,情况危急之下,组织机关团拜、检阅警卫部队的场景。

  邓小平在金寨的这段岁月,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传为佳话。《拒收礼品》《关心群众》《找回耕牛》《留下银元》……纪念馆内的几幅连环画正是当年军民鱼水情深的生动写照。

  《找回耕牛》说的是:有一回,一位姓漆的老人家里耕牛被反动民团抢去,听说民团被解放军打败,便寻到了指挥部驻地。邓小平得知后,亲自接见老人,当即安排人查找,始终将此事记挂心头,不断询问进展。第二天中午,邓小平接到报告,部队夺回被民团抢去的耕牛后,就找人认领,现在已经物归原主。听到这个消息后,他才放心。

  《留下银元》这个故事说的是:刘邓大军司令部驻扎在金寨县沙河乡下楼房村后,一连几天阴雨,住在隔壁的房东吴大娘看到邓小平天天和大家一样吃着稀饭和青菜,心里很是过意不去,便把留给女儿“坐月子”吃的一篮鸡蛋煮熟,送给部队首长。邓小平拗不过吴大娘的盛情,离开的时候悄悄把一块银元放在灶台上。

  现年78岁的郑与物老人,退休前是沙河中学校长,从小听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故事长大。郑与物感慨地说:“这些民间流传的小故事,一方面说明当时刘邓大军在大别山驻军时期非常艰苦。另一方面,也能看出来,正是通过这些爱民亲民敬民的点滴小事,才让军队真正站稳了脚跟。”“邓小平同志的足迹永远留在大别山的山山水水,他那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一心只为老百姓的伟人风貌将永远留在大别山人民的记忆里。”郑与物在自己的文章《访革命遗址 寻伟人足迹》中写道。

  “沙河乡是一块红色的热土,除了邓小平、李先念等领导人留下光辉的足迹以外,沙河曾先后走出1600余位革命英雄,涌现出了佘积德、徐其海、熊挺、于侠四位共和国少将。”金寨县沙河乡党委委员、人武部长周烽介绍说。

  时光荏苒,旧貌换新颜。近年来,拥有“全国第一灵芝之乡”“中国最美银杏文化小镇”美誉的沙河乡,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灵芝、黄精、天麻等中药材产业,助推地方文旅融合发展、群众增收致富。

  “2024年,我们乡新发展灵芝600亩、野菊花620亩、黄精2000余亩,现存中药材5500余亩,年中药材产业产值8000万元。目前,中药材产业也成为沙河乡农户增收的主要途径。下一步,我们将利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旧址、周维炯故居、沙河乡古银杏资源、灵芝生态产业园等红绿资源,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助力二三产业不断融合发展。”谈及未来发展,周烽信心满满地说。(记者 汪娟 杨秀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