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六安新闻>详细内容

【卫生科普天地】脑出血的影像学诊断

编辑:杨庆云 来源:皖西日报社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4-06-18 09:10:57 【字体:

  脑出血俗称脑溢血,属于“脑中风”的一种,是指非外伤性颅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又称自发性或原发性颅内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发病率仅次于缺血性脑卒中,位居第二。

  该病常好发于55~65岁间,男女发病并无明显差别。死亡率占脑血管病的首位,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大多数患者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即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动脉瘤、血管畸形、吸烟等密切相关。其中高血压会使动脉血管壁粥样硬化变得脆弱,容易发生破裂是导致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症状通常包括头痛、头晕、运动和感觉障碍、言语和认知障碍、呕吐和意识障碍、瞳孔放大,还可能出现偏盲和眼球活动障碍,如两眼凝视大脑的出血侧,严重者甚至会有全瘫痪和昏迷。

  高血压所致脑小动脉的微型动脉瘤或玻璃样变是脑血管破裂出血的病理基础,出血好发于壳核(外囊)区、脑叶皮质下白质内、丘脑、中桥脑、小脑半球,造成周围脑组织受压、缺血、梗死和坏死;同时伴以严重脑水肿,易由此发生急剧的颅内压增高与脑疝,出血亦易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亦可由于血肿压迫室间孔、导水管或第四脑室而引起脑积水。

  不同部位脑出血病情的凶险程度不同,其中脑干部位的脑桥出血凶险程度最高,出血量仅大于5mL,患者就会很快进入昏倒,双侧呈针尖样瞳孔、四肢瘫,可伴有胃出血、高热、呼吸困难、去大脑强直等,多在发病24~48小时内离世。因此对于脑出血的早期诊断和危险性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影像学检查对于脑出血比较敏感,尤其是CT检查对于出血量不是特别小的患者可能在出血数分钟后就可以被发现,作为颅内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脑出血CT表现:头颅CT扫描是诊断脑出血的首选方法,可清楚地显示出血部位、出血量大小、血肿的形态、是否破入脑室以及血肿周围有无低密度水肿带和占位效应等。

  (1)脑实质内出血:分为超急性期(发病后6小时内):CT平扫件脑内圆形、肾形或不规则形均匀高密度影,CT值为50-80Hu,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急性期(发病后7-72小时):CT表现与超急性期改变相仿;亚急性期(发病后3天-2周):CT平扫见血肿向心性吸收,密度逐渐降低,边缘模糊,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逐步减轻;慢性期(发病2周后):CT平扫见病灶呈圆形、类圆形或裂隙状低密度,病灶较大者呈囊状低密度区,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消失。CT增强可见周围环形强化。

  (2)蛛网膜下腔出血:在脑池和脑沟内出现线样或条形高密度影。硬膜下出血:表现为颅骨内侧新月型的高密度影。

  (3)硬膜外血肿:表现为颅骨内侧梭形的高密度影。

  脑出血MRI表现:超急性期:表现为T1WI等、T2WI高信号,SWI可显示脑内微小出血灶,直径为1-5mm大小的圆形低信号;急性期:T1WI为等或略低信号,T2WI为低信号,SWI可显示脑内微小出血灶与急性期相同;亚急性期:早期T1WI表现为周边环状高信号,中心低信号,T2WI为低信号;亚急性晚期T1WI、T2WI均呈高信号;慢性期: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血肿周围T2WI可见低信号含铁血黄素环。MRI增强类似CT增强。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以上描述的脑出血CT和MRI表现并非一成不变,具体表现会因患者的个体差异、出血时间、出血量和出血部位等多种因素而有所不同。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影像科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如果脑出血量不大,或患者无法接受手术治疗,主要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如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控制血压、预防各种并发症等。但当出血量较大,或出血位于小脑和脑干等关键部位,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去骨瓣减压术或钻孔抽吸血肿的手术。

  总之,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生活中多数患者发生脑出血意外时常是因有高血压基础病外加情绪激动而导致的,因此在生活中应尽量清淡饮食,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避免情绪激动,对于基础病要及早发现、早控制、早治疗。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 周坤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