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风采】匠心守艺,非遗竹编焕新生
“竹编是我的最爱,因为喜欢,所以坚持。今后,我会把这项手艺继续传承下去,留住手艺,留住历史,留住根脉!”邹红说。
今年49岁的邹红生长在裕安区独山镇,弘扬非遗文化竹编,创办六安市康宁竹编工艺品有限公司,带动300多名留守妇女从事竹编加工生产,让她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梦,演绎着由非遗传承人到带领群众致富脱贫引路人的精彩人生,成为深山里飞出的一只“金凤凰”。先后获评安徽省劳动模范、安徽省技能大奖获得者、安徽省“三八”红旗手、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全国乡村工匠、安徽省工匠名师等。
邹红出身篾匠世家,她的父亲和爷爷都是从事篾匠的手艺人。孩提时,邹红就被爷爷编制的各种竹编吸引,每天放学回来就坐在爷爷身旁学习各种竹编物品。然而从单纯的兴趣到“立身”之本,这期间,却要经历一番淬炼与涅槃,邹红用“过五关”来形容自己的成长与发展之路。
初中毕业时的邹红,开始了人生的彷徨。家里困难,急需劳动力,升学,家里无法供养。父亲又反复告诫她,干手艺活是最吃苦的,你可要想好了。是继续读书,还是出门打工,还是坚持兴趣从事父辈留下的手艺?经过反复考虑,邹红选择了自己的喜好——竹编。想要坚持做竹编传承人并不容易,这需要顽强的毅力与坚持不懈的精神。就是一个看似最不起眼的筛子也要经过九道工序。竹器工艺从材料的选择到编制过程,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准确。历经岁月,邹红的双手已经被篾条磨去手纹,变得十分粗糙。
画画讲究“笔墨当随时代”。作为一项非遗文化产品,竹编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创新,邹红买来文艺类、美学类书籍,苦心领悟,同时奔赴各地进行拜师学艺,致力把竹编产品从以往的生活必需品发展成雅俗共赏的文化艺术品。经过近30年的摸索、实践和创新,她充分利用大别山区特有的优质竹、木、藤、柳、草等天然材料,编织成欣赏与实用、工艺与文化完美结合的产品近5000种。
为了弘扬竹编文化,邹红开始创办公司,期间,可谓吃尽苦头:从修路运输、资金供给、原产地选材、产品包装销售以及亲赴日本对产品进行研讨谈判等,她都亲力亲为,不在任何环节上出错。
为了这份非遗传承,邹红真是磨破了嘴皮,到处说服年轻人不要外出打工,留下来传承“祖上”留下的这门传统技艺。她开办竹编教室,免费传授学习课程,让喜欢竹编热爱竹编的年轻人得到系统专业化学习,还掏钱让他们出去学习长见识。邹红表示就是再难,也要将竹编这门手艺坚持并发扬出去,要留住人,留住艺,留住传统文化的根脉。
致富路上一起走,邹红创办的康宁竹编公司因为九成工人是附近村民,为了让他们农忙务工两不误,公司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遇到农忙季节工人可以回家劳作;公司还将竹编工艺品原材料或半成品送到群众家中,让大家“居家加工”,再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回收,工资采取按件计酬,多劳多得。
邹红用30年的青春岁月扎根大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工艺的研究和应用上,作出令人赞叹的贡献。她用精湛技艺和满腔热情助力乡村经济发展,正带领村民向着梦和远方前行。(记者 张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