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经“样板村” 集智谋振兴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幸福村”……一连串响亮的称号,彰显了一座村庄的独特魅力,让黄铺村成为周边地区村级发展的样板。
黄铺村地处安庆市潜山市西南部,位于天柱山南麓,是黄铺镇的一个丘陵村。从原先“问题村”变成“明星村”,对于欠发达的皖西南农村而言,“黄铺模式”具有一定的探索学习意义。
12月6日,皖西日报社机关党委组织党员赴黄铺村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深入了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举措成效;同时还邀请了报社党建联盟共建帮扶村独山镇龙井村党支部党员代表参加,学习探寻党建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实践。
新徽派房屋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化美化,“彩虹道”串联整个村庄,黄铺村带给大家的初印象是生态宜居。走进“农特产品展销中心”,可看到集中展销的丝苗米、金丝皇菊、玫瑰花茶、红薯粉丝等多种农特产品。“我们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把黄铺及周边农产品销售出去,打造了特色农产品‘黄铺品牌’。”黄铺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聂达强介绍道。
“今年,我们村也尝试种植了一些金丝皇菊,下一步重点做好加工存储和销售,争取成为村集体经济增长和村民增收的新产业。”了解到黄铺村的金丝皇菊等农特产品的良好收益,报社驻裕安区独山镇龙井村工作队和龙井村村“两委”现场便商讨起来。
随后,在聂达强的带领下,大家走进黄铺村的荷花基地、瓜蒌基地、“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基地。“你们先前看到的丝苗米,最初就是在这里种植推广的。”顺着聂达强的手指方向,大片的平整土地望不到头,所有田块水系联通、路网畅达。聂达强进一步介绍道,通过“小田变大田”的改革试点,耕地布局的优化和基础设施的改善,提升了农田“宜机化”作业水平,也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
村集体流转农户的土地林地后,必须做好经营文章,提升土地效益。黄铺村成立锦绣农业专业合作社和锦绣家园农林有限责任公司,紧抓村企共建工作,经营管理村集体相关产业。“我们采取‘村级公司+市场主体’经营方式,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多形式布局特色产业,打造多彩农业、数字农业。”聂达强告诉大家,一方面村级公司选准发展产业,另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引进符合村级产业规划的市场主体。
“通过发展多种产业,不仅村集体、市场主体实现了收益,村民也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就业、乡村旅游、村集体公司增值等方式分享发展红利,走上致富路。”聂达强自豪地说道。以点带面,串珠成链。如今黄铺村实现了“一村多品”,2021年成功申报3A级“黄铺田园”景区,四季有花、四季有果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黄铺村早在2011年就探索性建设了余花屋美丽乡村示范点,目前已建成26个美丽乡村示范点,同时规范最美评选和选树身边典型,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村民。值得称道的是,依托美丽乡村示范点,加之天柱山和村内特色农林基地,黄铺村盘活闲置农房发展民宿,着力培育“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的休闲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黄铺村已成为潜山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去年村集体固定资产1.5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6400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819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
殊不知,黄铺村最先却是另一番面貌。时间拨回到2005年,由三个乡镇三个村合并而成的黄铺村,全村总面积21.5平方公里,辖64个村民组7300多人。当时农田耕种条件差、林地大多是石子山,抛荒现象严重,人心涣散。“村里仅账面负债就多达149万元,没有任何经营性资产。”在全国人大代表、黄铺村党委书记王绍南印象中,并村之初,存在着合心之“困”、债务之“困”、资源之“困”、基础之“困”等诸多问题。
如何从“负债村”到“富裕村”,从“脏乱差”到“绿净美”?又如何将“泥巴岗”变成“聚宝盆”,将“旧习惯”变成“新风尚”?对于这道乡村振兴“必答题”,黄铺村用实干实绩给出了答案:积极探索“党建+”路径,将集体经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形成了“党建引领、村社一体、村企共建、多方共赢”的发展思路。
“今年截至目前,村集体经济收入960万元,力争突破千万元。”王绍南信心满满地说,村党组织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党员群众的干劲更足了。
发展集体经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美乡村、培育文明新风……始于学习,成于实践。“我们相信并期待,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一定能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龙井村也会迎来新的大发展。”龙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徐勇语气笃定。(记者 张静 李珊珊 崔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