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红土地 人间天河淠史杭
巍巍大别山,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奔流淠史杭,赶超发展斗志昂扬。
65年前,党和人民戮力同心,历经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完成了一项伟大的治水壮举。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设计灌溉面积1098万亩,皖豫两省4市17个县区受益,五万里人间天河由此诞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世界水利史上的伟大奇迹!
万里长堤的每一寸,都浸润着皖西儿女的汗水和热血。
滔滔渠水的每一滴,都见证着皖西大地的发展与变迁。
站在65年后的今天,我们穿越时空,深情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传承淠史杭战天斗地精神,汲取接续奋斗的力量。
一个千年夙愿
江淮分水岭,又称江淮丘陵,是秦岭、大别山向东的延伸,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界线。自古以来,分水岭两侧水低田高,雨水分布不均,无雨则旱,有雨则涝。皖西和皖中丘陵地区,水旱灾害频发,人民群众长期生活在困苦之中。
“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这曾是六安历史的真实写照。据《安徽通志》、《六安州志》等志书记载,从1400年到1900年的500年中,淮河全域共发生重大水灾350 次。新中国成立前的近半个世纪中,淮河流域的灾情更为频繁、严重,从1901年到1948年的48年中,全流域共发生水灾42次。1921年和1931年的特大洪水,几十个县遭受水祸,受灾人口高达千万。
“一方盼水水不来,一方恨水水不走”“命水不见面,废水冲破田”……一首首无比苍凉的民谣,道出了江淮丘陵地区昔日的辛酸。晒死鸡、火龙岗、死人堰……一个个充满血泪的地名,印证了旱涝灾害给皖西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
六安因水而生,治水历史跨越千年。春秋时期,孙叔敖督建水门塘、安丰塘、期思雩娄;西汉时期,刘信修建七门堰。这些古老的水利工程,为抵御水旱灾害发挥了重要作用,曾在我国水利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筑堰、挖陂、修坝、建堤、凿河……治水的脚步从未停止。盛时修建、战乱衰败,贤者修建、霸者欺凌,加上技术条件的限制,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这些古代水利工程历尽沧桑,破败不堪,十年九灾的境遇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过上“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生活,成了皖西人民的千年夙愿。
一幅伟业宏图
淮河,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奔腾不息的淮河水,曾造福两岸百姓。黄河夺淮后,淮河失去入海通道,河水肆虐,洪灾频发,沿淮百姓苦不堪言。
举全国之力,应人民心声。新中国成立后,兴修水利、根治水患成为治国安邦的大计,淮河流域综合治理被纳入其中。1950年7月,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河南、安徽两省共有1300多万人受灾,4000多万亩土地被淹。1950年7月到9月,毛泽东主席连续四次对淮河治理作出批示。党中央迅速作出“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治淮决策。水利兴则仓廪实,仓廪实则百业兴。为了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安徽人民积极投入治淮工程建设,在大别山区兴修水库拦蓄洪水。1952年1月,新中国第一坝——佛子岭水库破土动工,拉开了大规模治淮的序幕。
伴随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等水库群的陆续建成,蓄水防洪初见成效。降服旱魔,驯服野性之水为民所用,成为治淮的另一严峻课题。在此期间,位于江淮丘陵中央地带的省会合肥市等地,严重缺水。利用大别山水库水源,开挖人工渠道,自流灌溉江淮之间安徽、河南千万亩良田,一个宏伟的灌溉工程构想逐渐形成。中共六安地委筹划沟通“淠史杭”、修建一个大灌区,同时兼顾向合肥供水的方案得到中共安徽省委的支持,1958年8月3日,省委正式同意修建淠史杭工程。依托治淮建成的佛子岭等几大水库群,建设一个跨越江淮分水岭两侧、横贯皖中,由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灌区组成的特大型灌区——淠史杭。
为了生存,更渴望幸福;为了子孙后代,更为缔造千秋万代的生命之源;不惜一切代价,创造美好明天的皖西儿女,开始了又一场旷日持久、震惊世界的战天斗地之战。
一座精神丰碑
招展的红旗、劳动的大军、震耳的爆破……1958年8月19日,时任淠史杭工程总指挥赵子厚,在横排头工地上挖下了第一锹土,由此揭开了这场历时14年的伟大工程序幕。
这是艰苦奋斗的14年
也是惊天动地的14年
更是改天换地的14年!
淠史杭工程施工难度之大、作业环境之险、兴建历时之久、要求标准之高,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想。【10米以上的深切岭98处,最长3公里,最深25.6米;10米以上高填方48处,最高填高19.2米;最长的将军山渡槽全长894米;支渠以上各类建筑物6万多座;中小型水库1200多座、塘坝20多万座。】
工程兴建之初,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也未纳入国家计划,得不到国家的物质支持。但是,皖西地区党组织带领人民艰苦奋斗、不等不靠,千方百计自筹解决,自力更生开展灌区建设。
立下愚公移山志,能破万重困难关。口粮自己带,工具自己造、炸药自己炒,水泥自己烧……就这样,皖西人民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逢岗切岭、遇谷填方”,实现了“叫高山低头,要平岗让路”。
以黄继光、刘胡兰、穆桂英、铁姑娘等命名的6400多个突击队、战斗队,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都彰显着皖西人民顽强拼搏的无穷力量。
劈土法、倒拉器、洞室爆破法……一个个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层出不穷。每一寸渠道,每一处涵闸,每一座渡槽,都凝聚着皖西儿女的无穷智慧。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不论是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还是风平浪静的和平建设时期,皖西老区人民为了顾全大局、维护大局,始终勇于牺牲、甘于奉献,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历史功勋。
据统计,为建设大别山区大型山谷水库、淠史杭工程和沿淮行蓄洪区,皖西革命老区总共淹没了50万亩耕地,搬迁了50万户居民。
尊重科学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淠史杭工程指挥部领导和技术人员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根据皖西地形特点,提出放缓渠道比降,沿等高线布置渠道,使整个灌区自流灌溉面积达到80%,实现了江淮区域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其规划的超前性、布局的系统性、设计的合理性、施工过程的科学性和巨大的经济、生态效益依然让今天的人们震撼和叹为观止。
1959 年10 月,全国水利水电工作会议召开,这是一次关乎工程成败的天赐良机。在赵子厚的极力游说,在省委的不懈努力下,终于为淠史杭工程争取到一个增加名额。总指挥赵子厚、副总指挥吴琳,带去了宣传淠史杭工程的200多份资料,在会场上把灌区全图《淠史杭工程规划图》挂在墙上。他们的发言恳切感人,极富感染力。淠史杭沟通三河的精妙构思和宏大气魄,令与会者叹服,演讲引起轰动。
淠史杭工程以明显的优势,赢得了重视。水电部决定支持工程建设,将淠史杭列为全国37 个大型工程的第21 位,拨款4500 万元,钢锭200吨。这是淠史杭工程争取到的第一笔国家投资,淠史杭工程在国家计委立项,淠史杭工程从此进入加快建设关键时期!
皖西人民以逢山开路的勇气、逢旗必扛的决心,以正常日上工50万人、最高日上工80万人的壮举,完成了6亿多立方米的土方工程,如果围成1米高宽的长堤,可绕地球10多圈。三大渠首、2.5万公里七级固定渠道、6万多座各类渠系建筑物、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21万多座塘堰,形成了蓄、引、提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的工程体系。
曾希圣、赵子厚、黄昌栋、刘美三、许芳华……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决策者、设计者和建设者。正是他们,用青春和热血,筑造了泽被后世的伟大工程。他们的汗水、泪水甚至生命,早已汇入时间的长河,成为难以忘却的回忆、弥足珍贵的情怀、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一篇时代华章
从“抗御洪水”到“管理洪水”,再到“人水和谐共生”。皖西人民在战胜水灾、再造山河的过程中,不断改变自身命运,探索人水和谐共生之道。
善治国者,必先治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确立了国家“江河战略”,新时代治水,一路征程一路歌。
殷殷期望,浓浓关怀。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老区人民的无限牵挂,风尘仆仆地来到金寨县大湾村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叮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
今年6月16日,省委书记韩俊来我市调研。他动情地说,淠史杭工程是江淮儿女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一座历史丰碑,展示了老区人民永跟党走、牺牲奉献的优良作风。要深入挖掘淠史杭工程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讲好淠史杭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为老区振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六安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考察六安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争先进位、创新创优,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切实发挥好工程防洪、灌溉、供水、生态等综合效益,更好地造福老区群众。
治水样板,靓丽名片。沿淮行蓄洪区建设、杭埠河治理、淠河防洪治理、史河防洪治理……一大批水利重点建设项目相继落地,累计投资超100亿元。2022年,全市水利建设考核位居全省第一,入列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先进。先后投资85亿元,谋求高效管水、治水、节水、用水新思路,探索建立水管家、水当家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六安模式”,荣获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多项殊荣。
山河无恙,人间皆安。淠史杭工程为防洪减灾提供了重要保障,佛子岭、梅山、磨子潭、响洪甸、龙河口、白莲崖六大水库累计为淮河、巢湖蓄洪错峰、拦蓄1500m³/s以上洪峰200多次,灌区渠道纵横交错、连通河湖,是洪水的排泄通道,年均防洪减灾效益超过4亿元,抗旱减灾效益累计达1600多亿元。
千里沃野,大国粮仓。65年来,淠史杭灌区累计灌溉供水1786亿立方米,相当于80个巢湖库容。江淮大地良田沃土,全省1/10的国土面积,生产了全省1/5的粮食,奠定了安徽粮食主产省的重要地位,为筑牢大国粮仓根基贡献了重要力量。霍邱县稳居“安徽产粮第一县”,连续10多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县标兵”荣誉称号。淠史杭灌区17个县(区)中,寿县、霍邱、肥西、庐江、长丰荣膺“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县”。
天一生水,泽润万物。淠史杭灌区,是合肥市、六安市的主水源,满足了全省四分之一人口、三分之一GDP的用水需求。每年为区域内输送3亿立方米生态补水,形成了覆盖1.4万平方公里的庞大水生态系统。2021年10月,又一条专供合肥的调水工程龙河口引水工程开工建设,届时将为合肥市每年新增1.2亿立方米原水。优质的水源,吸引了迎驾集团、华润集团建立矿泉水生产线,汩汩清泉正在源源不断输往全国各地。
长藤结瓜,奔腾不息。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淠史杭灌区,串起了全市两个5A级景区、26个4A级景区,这里正在努力推进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导航性工程,红色土地变成了“天然氧吧”,绿水青山化作了“金山银山”。
2022年,全市共接待游客4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0多亿元。水利工程融自然与人文于一体,青山、绿水、红土地交相辉映。生态文明、文化旅游,持续续写着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新时代答卷。
亲水宜居,文明相伴。城南水利枢纽、淠河梯级橡胶坝、淠河国家湿地公园……有了幸福水,群众笑颜开。加快推进与引江济淮、江水西调互联互通及数字灌区建设,节水、生态、智慧、共享、魅力的现代化灌区正在形成。淠史杭灌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丰收之源、发展之源、幸福之源。【2019年被中国灌区协会授予“最具时代精神的魅力灌区”称号;2021年入选第四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2023年灌区横排头渠首入选首批水利部《红色基因水利风景区名录》。】
行走在皖西大地,淙淙的清水沿着大大小小的渠道,流向无垠的农田、美丽的乡间、繁荣的城市和百姓的心田。
江淮大地因水而兴、由水而美。近年来,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直面总量偏下、人均靠后的“六安之痛”,始终坚定发愤图强、埋头苦干的“六安之志”,牢牢抓住政策叠加、优势明显的“六安之机”,持续巩固速度加快、再上前头的“六安之势”,不断深化脱虚向实、真抓实干的“六安之变”。
【地区生产总值增幅,由2018年前长期低于全省平均,到2019年超过全省平均,2020年全省第4,2021年全省第2。2022年,迈上2000亿元台阶,增幅居全省第4、长三角40个地级市第10。20项主要经济指标中,16项增速高于全省,14项居全省前5,其中4项居全省第1。】 根植于祖国大地、不懈奋斗的皖西人民,绘就了新中国历史上以治淮和淠史杭为代表的水利建设壮美篇章。
新时期,沿着先辈们的足迹,老区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再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水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丰碑永铸,精神永存!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画卷中,我们将继承和弘扬淠史杭战天斗地精神,大力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八大工程”,为加快实现六安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向先辈致敬!向淠史杭战天斗地精神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