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六安新闻>详细内容

【皖西评论】在担当作为和接续奋斗中创造新伟业
——一论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的新时代启示

编辑:宋明俊 来源:皖西日报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3-08-14 08:14:43 【字体:

  20世纪50年代,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下,江淮儿女历经14年,兴建了横跨皖豫的淠史杭工程。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老一辈决策者是以“决不能再等”的胆识与魄力,顶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毅然决然做出了这项重大决定,并最终带领皖西人民完成了这项伟大的治水壮举。60多年过去了,这份敢担当、能担当、善作为的拼劲、闯劲与韧劲,对我们如今干事创业仍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敢于担当,是怀揣为民初心的一腔赤诚。六安地处江淮分水岭,自古以来,分水岭两侧水低田高,雨水分布不均,无雨则旱,有雨则涝,人民饱受水旱灾害之苦。新中国成立初期,兴修水利成为治国安邦的大计,尤其是伴随治淮建成的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等几大水库,让人们对于根治水患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希冀。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正是基于这样的“民心所向”,当时的决策者才逐渐萌生了建设淠史杭工程的伟大设想。但是工程兴建之初,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也未纳入国家计划,得不到国家的物质支持。作为决策者不仅要面对建设上的重重困难,还要面对诸多质疑声。但是,以赵子厚为代表的老一辈决策者深知水旱灾害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楚,并坚定地认为只有兴修水利才是唯一良方。也正是秉持这样一颗为民初心,才使得这一决策最终成为皖西人民改天换地的历史壮举。对于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来说,仍要深刻体悟“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精神内涵,破除“只想做官、不想做事”的官本位观念,坚持“人民至上”,厚植为民情怀,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中,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能够担当,是实践中攻坚克难知重负重的底气。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能够担当是量力而行,并非螳臂当车,逞匹夫之勇,这一点在老一辈决策者身上有集中体现。为了规划灌区,时任淠史杭工程总指挥的赵子厚走遍了六安地区,对山、河、岗、冲、洼了如指掌。在1959年水利部召开的水利项目论证会上,他详细解说了淠史杭工程引水上岗、沟通三河的精妙构思,这才让淠史杭工程在项目竞争中得到水利部的支持,被国家计委立项,从而迎来了关键性的转折。淠史杭工程总设计师黄昌栋,足迹遍布灌区的每个角落,一串串数字、一个个地名,他随口就能报出来,被人们称作“淠史杭的活地图”。事实证明,黄昌栋的许多规划设计都经受住了历史和实践检验,让灌区人民受益匪浅。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也应学习他们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精神品格,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本领,坚持把工作当事业、把事业当学问、把岗位当阵地,当开方抓药的“临床医生”,用脑把事情做对,用心把事情做好,用力把事情做完,真正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善于作为,是排除万难久久为功的坚持。要想将一件事情干好,必须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思想境界。淠史杭工程建成后,配套续建任务仍相当艰巨。从1980年起,省政府多次向国家报送灌区续建配套规划报告。1983年水电部正式批复将淠史杭灌区的续建配套工程列为重点项目,自此,淠史杭工程建设进入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科学管理、改革创新的新阶段,如今正全力打造“节水、生态、智慧、共享、魅力”的现代化灌区。可以说,一代又一代淠史杭人沿着先辈的道路,担当作为,接续奋斗,让淠史杭精神在新时期、新时代淠史杭配套续建工程中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既要敢想敢为,也要善作善成,这就要求必须破除“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短期观念,树立一抓到底、久久为功的实干意识,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淠史杭工程建设这场接力跑中,一代代人舍身忘我,勇担重任、攻坚克难,为后代留下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画卷中,我们要做淠史杭精神的践行者、攻坚克难的奋进者,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担当,为加快实现六安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皖西日报评论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