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天桥”架山间 引水润江淮
——探访将军山渡槽
澹澹淠河水,巍巍大别山。
俯瞰层峦叠嶂、峰峦竞秀的大别山余脉,一条条水路纵横交错,血脉相连,这便是新中国灌区建设之最——淠史杭工程。而在这堪称人间奇迹的灌区之上,还有一条神奇的“河上之河”,它就是将军山渡槽。
泽被后世的“人间天河”
将军山渡槽横架两山之间,平均高度25米,是一座引水灌溉的“天桥”。渡槽全长894米,漕宽8米,为双曲拱梁式结构,共16跨,设计流量23立方米每秒,是当时全国最长的渡槽。
“舒城有座将军山,飞落天河飘山间。鲤鱼常在雾里跳,行人可在云中穿。槽连长渠千里远,引来江水灌淮田。南水北调圆夙梦,治淮史册著鸿篇……”站在将军山渡槽上眺望远方,山峰逶迤,白云缭绕,田间阡陌纵横,人家炊烟袅袅。
地处江淮分水岭之间的将军山渡槽,是沟通淮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重要枢纽,一直肩负着“南水北调”的重要使命。半个多世纪以来,渡槽里的水一直流淌着,灌溉良田,泽被后人。舒城县张母桥镇东岗村的村民徐德友家里还有11亩农田,“我们现在不出家门就能用上干净的水,农田也有源源不断的灌溉水源了。”徐德友老人说。“将军山渡槽不仅灌溉金安区施桥、双河、张店、东河口四乡镇12万亩农田,还会在汛期时协助龙河口水库泄洪。”将军山渡槽管理所所长陈家林介绍说,“如遇干旱,将军山渡槽还会为舒城张母桥和柏林等乡镇生态补水,平均每年向金安区输水3000万立方米左右。”渡槽通水至今,累计灌溉输水达15810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面积达642.6万亩,受益人口775万。
凝聚心血的“人民勋章”
“人民,只有人民,是推动世界历史的动力”。在将军山渡槽两端桥头堡语录碑上镌刻的话语,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也是为渡槽汇集滴滴血汗留下的最好注脚。
将军山渡槽始建于1969年,修建时面对物资匮乏、设备落后,资金和材料都紧缺的不利局面,人们依旧喊出了“大干一百三,拿下将军山”这一气壮山河的口号,要在130天内把渡槽按时按质完成。
“我的父亲今年67岁了,他参与将军山渡槽修建时才十几岁。当时条件非常艰苦,在地上挖个土坑就是灶了,参与建设的2000多人就吃住在现场,建设用的石料全凭肩挑背磨,一点一点搬上去,就这样用辛勤的汗水让渡槽拔地而起。”谈起父亲黄丙锦参与修建的往事,金安区施桥镇跃进村村民黄道勤感慨不已。
在那个红旗飘飘的年代,经济困难、物资匮乏、技术落后,没有大型机械,没有工程车辆,唯有一双双粗糙的手,一副副压不垮的肩,凝聚着彪炳史册的淠史杭精神,以“千军万马会战将军山”的魄力,缔造了将军山渡槽这“奇迹中的奇迹”!
赶超发展的“振兴主脉”
如今50多年过去了,将军山渡槽仍然在哺育江淮大地,这里承载了无数先辈们自力更生、热血奋斗的时代记忆,也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源头血脉。
“这些年,我镇非常重视将军山渡槽旅游开发,目前已完成3A景区规划,对渡槽周边环境进行整治,通过景区建设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舒城县张母桥镇党委宣统委员刘正根介绍说,“我们还积极引进种养大户,发展香椿、火龙果、杭白菊等特色产业,围绕将军山渡槽挖掘竹编等传统非遗文化,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幸福和美张母桥。”
伴随旅游业的兴起,寻访将军山渡槽的游客纷至沓来。舒城县也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秉持“旅游产业、乡村风情、乡土风味”的战略定位,走出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路。
2022年,将军山渡槽入选全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它早已不仅仅是一个水利工程,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群体的记忆,是广大劳动人民用辛勤的汗水镌刻的历史丰碑,不断激励着新时代祖国建设者不忘初心、主动担当、风雨奋进、扬帆起航!(记者 崔璨 见习记者 秦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