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切开拦路岭 引水上高岗
平岗切岭 蒋常虹 摄
山川的河,天上的河……我要唱一首胜天歌,歌唱大别山铁血壮歌……我要歌唱收获,歌唱金黄稻菽阡陌青荷,青青淠史杭,累累丰收果,花开幸福江淮好颜色。
叶集区平岗街道芮祠小学教室里,飘出了阵阵歌声,那甜美的腔调,唱出了对家乡的热爱;那稚嫩的童声,唱出了对淠史杭的赞美。
在叶集区平岗街道芮祠新村旁,有一段史河总干渠,行走其侧,河水静静流淌,丝毫看不出这里曾发生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殊不知,这就是史河总干渠“卡脖子”工程的平岗切岭段。
平岗岭,处在叶集区与金寨县交界处,横亘在史河灌区总干渠中间。虽叫作“平岗”,其实一点也不平。大大小小的山丘,此起彼伏,像极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馒头散落一地,挡住了史河东进,造成了200多万亩农田无水可用。
怎么办?
皖西人民以逢山开路的勇气、逢旗必扛的决心,那就是一个字。
“切!”
1958年10月,一声令下,“平岗切岭”工程正式动工,五万民工齐上阵,用铁钎、小推车等最原始的工具,硬是把一座山岭“切”成了两半,以史诗般的壮丽,竖起一座皖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丰碑。
黄高明,1988年上班,第二年就被分到了当时的平岗管理所,他与9名同事待在一起,主要负责平岗切岭处的截洪沟疏浚、边坡绿化、滑坡观测等工作,他与水利打交道35年,如今是淠史杭管理总局史河分局副局长。
“平岗切岭是史河与汲河的分水岭,必须打通平岗切岭,为下游输水,实现自流灌溉。”黄高明说,当时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切岭这一段,有不少当地人俗称的黄泥巴土,也就是马肝土,在实际开挖过程中,非常艰难。当时的劳动人民也是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才将平岗切岭打通。打通之后,对下游的输水自流灌溉基本就实现了。
据《淠史杭灌区工程志》记载,切岭最高、最长,也是最艰巨的工程,便是“平岗切岭”工程。平岗切岭全长约3000米、最大切深25.6米,将近9层楼的高度,需开挖土方276万立方米、石方67万立方米,被称作“最艰巨的钉子”。
当时的霍邱县县长邹立汉,在领受平岗切岭工程任务时表态:“宁愿苦斗,不愿苦熬,任务再大再难,我们也要斗!”
“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就是脱掉两层皮,掉上几斤肉,也要切开平岗岭。”爆破能手冯克山更是立下了军令状。
工程兴建初期,资金捉襟见肘、建筑材料奇缺、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面对种种窘境,世世代代受够了旱涝之苦的人民群众,还是携家带口涌向了工地。
据参与建设的芮泽荣老人回忆,那年她才21岁,结婚不久就赶往史河工地,一干三年,逢年过节也没休息过。
江淮果岭,葱茏蓊郁,万物竞发。在叶集区平岗乡和平村,一条小道旁,格外宁静,这里埋葬着外地来切岭工地的一家人:一对夫妻和一个十几岁的孩子。
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一家人,父亲憨憨实实,不爱说话只知道干活。妻子个儿不高,文文静静的样子,但身板硬朗,腰不弯,背不驼,快人快语,笑声爽朗。她是“铁姑娘野战营”队员,她把家里一个小点的孩子托付给婆婆照料,带着大儿子与丈夫一起上工地。
苦战,生病,饥饿,长期透支,一家三口先后倒在工地上。
一个小小的坟丘,埋着不知姓名的三位普通劳动者,坟地长满了荆棘,只有一排老槐树,用洁白的花,静静地陪伴着他们。
丁连珍,当年劈山造河工地的“铁姑娘”,如今已是耄耋高龄,讲述起那段难忘的人生经历时,也是感慨万千。
当时家住霍邱县临水镇小李集的丁连珍,20岁就参加了治淮工程,22岁被评为六安专区的治淮劳动模范,领过奖,戴过大红花。
1958年秋,她来到史河总干渠普荫寺段工地。那时,她的心中只有一个想法:“甩开铁脚板,勒紧裤腰带,拼上一条命,也要把河渠挖通,把水引到家乡小李集去”!
在“女子能顶半边天”的时代,姑娘们和男人们干一样重的活,一样地拼命,甚至付出了比男人更多的艰难和勇敢。
为了不因梳头而耽误时间,姑娘们纷纷把长头发剪成光头,她们自豪地称之为“跃进头”!
顶着跃进头,腰着红绸带,唱着革命歌,担着土筐,还扭着秧歌,气氛轰轰烈烈!
当丁连珍老妈妈回想起当年的场景,不由地哼唱出了当年的劳动号子:
“下决心呐,立红心呐,史河要挖万丈深呐;上跑车呐,下跑船呐,两边都是果子园呐,幸福日子万万年”!
“不怕高山和石头,不怕海深和浪头;听党话呐,报党恩呐,开挖史河有信心”!
“大雨小干,小雨大干,无雨拼命干;大干特干加油干,完成一段又一段,挖通史河是好汉”!
肩挑手扛地建设,不仅仅不意味着苦干、蛮干,还要加巧干。为了加快进度早日引来“幸福水”,人人都发明,个个搞创造,于是便有了“劈土法”“洞室爆破法”“倒拉器”这几个淠史杭工程中赫赫有名的发明。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1959年4月,“平岗切岭”工程进入攻坚阶段,工程指挥部组织了5万人参与的“平岗切岭会战”。数万名建设者,在极端困难的年代,凭着难以想象的毅力,像愚公一样,不屈不挠地搬运着大山。
如果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那么,淠史杭的建成,则是人民群众肩挑手扛干出来的。
原中共六安地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杜维佑在回忆录里深情地写道:“几十万民工自带口粮,用手推车、拉车、木船载着各种器材,从陆上、水上四面八方汇聚到各个工地,就像当年支援解放军渡长江一样。这种情景,多少年来只要一想起,就震撼和激荡着我的心!”
“水来啦,我们胜利啦!”人们奔走相告,平岗岭上一片欢腾。最终,预计三年完成的“平岗切岭”工程,仅用了8个月,就切开一条长3公里、深24米、宽60米的渠道,提前挖开平岗,疏通了史河总干渠,实现了“叫高山低头,要平岗让路”的目标。(记者 汪娟 储著坤 实习生 吴楚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