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六安新闻>详细内容

【皖西评论】传承淠史杭精神,要讲好科学求实的故事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3-07-17 08:36:59 【字体:

  “科学态度、革命精神”。刘伯承元帅为淠史杭工程的题词,高度凝练了淠史杭工程建设的思想精髓。

  人间天河,历经艰苦卓绝的奋斗,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沟通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水系,横跨江淮两大流域,以宏伟的排灌体系沟通了六大水库、三大渠首、2.5万公里固定渠道、6万多座渠系建筑物,以及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21万多座塘堰,实现了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水力发电、城市供水、航运和水产养殖等综合功能的大型灌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被誉为新中国治水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江淮丘陵,高的是山,凹的是壑,岗上易旱,洼处易涝。自古水往低处走,修建什么样的水利工程,才能解决如此大的灌溉难题?在工程规划设计时,为了确定渠道走向问题,决策者和设计者们极具科学求实的精神,通过长期的实地查勘、走访和分析,对比了“走高线”和“走低线”的利弊。走低线,工程建设难度小,困难小,易克服,但走低线,要开挖一部分粮田,而且灌溉面积小,工程发挥效益有限。为此,技术人员不懈努力,从一开始几百平方公里的查勘范围,逐渐扩展到上万平方公里的调查、勘测、认识和比较。经过长期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实地查勘,终于得出了可以走高线的结论。

  走高线,把渠首抬高,过技术创新,解决了渠道比降等一系列技术问题,最终使淠史杭之水岗上流。渠道的流水,与灌区内1200多座中小型反调节水库、21万多个塘堰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了一个河渠纵横、库塘相接、以大助小的灌溉体系,这些分散的水库、塘堰,与渠道配合成套,就像结在长藤上的大大小小的瓜,形成了“长藤结瓜”式世界级灌排体系。淠河灌区的灌溉面积由原来设计的50万亩,扩大到600多万亩;史河灌区的灌溉面积由原来设计的80多万亩,扩大到300万亩;杭埠河灌区在龙河口水库建起来后,渠道也走高线,灌溉面积近200万亩。

  科学求实的态度,极富创造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智慧,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难能可贵,最大范围解决了江淮丘陵地区水旱灾害问题,蓄起来的水还可以用来发电,发展养殖,做到了物尽其用。灌区工程的布局是合理的,设计是先进的,体系是完善的,工程是安全的,效益是最大化的。

  传承和弘扬淠史杭精神,激励皖西人民昂扬奋进,勇毅前行,为六安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但我们在传承和弘扬淠史杭精神的时候,对淠史杭精神中所蕴含的科学求实精神的宣传、阐释还不够,还需要加大力度,把尊重规律,科学求实的精神态度,通过查勘线路的求实故事和“长藤结瓜”的创新故事,深入讲好工程建设中科学求实的故事,把科学求实精神对推动六安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的现实意义讲好,动员和鼓励广大干群秉持科学求实的精神,既脚踏实地,又勇于创新,以科学求实的作风推动六安经济社会各方面高质量发展。(皖西日报评论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