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六安新闻>详细内容

栽下小竹笋 圆了增收梦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0-11-25 09:13:36 【字体:

  一排排整齐的钢架大棚,大棚内芦笋绿意盎然,大棚外露天种植的芦笋随风摇曳。在裕安区单王乡王拐村百亩芦笋扶贫产业基地内,大棚芦笋和露天种植芦笋接连成片,虽已入冬,却充满生机,小小芦笋渐渐成为这个昔日贫困村的“摇钱菜”。

  日前,记者走进王拐村百亩芦笋扶贫产业基地一座大棚,看到大棚内1米多高芦笋长势正旺,今年69岁的尹之虎正和同伴们在大棚里为芦笋除草松土。尹之虎是村里的一位建档立卡贫困户,芦笋扶贫产业基地建设之初就在基地里务工,每天80元的工资、午餐由基地统一安排,尹之虎很满意现在的这份工作。尹之虎说:“一开始村里建这个大棚时,我们就参与其中,一个月收入在1500元左右,我在家门口打工挣钱,还能照顾到家里,挺不错的。”芦笋扶贫产业基地自建设起,在用工上优先选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如今在芦笋基地里常年务工的贫困户有4人,农忙时每天有近30人在基地务工。

  芦笋可供蔬食,一般幼苗栽下4个月左右就可以产生效益。王拐村地处淠河河畔,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特别适合芦笋栽植。正在现场忙碌的六安市悟博芦笋种植场负责人袁以艾给记者算了笔账:“现在冬季栽的幼苗,到明年四月份就可上市,4个月就能见效益。一年采三季,一亩地产量约1500公斤,按10元一公斤算,除去种苗、肥料、人工,一亩地产值一万元钱没问题,大棚里的效益还要更高一些。”

  作为裕安区深度贫困村,如何找到适宜王拐村发展的特色产业,是帮扶单位区委宣传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一班人一直思考的事情。通过邀请专家到村调研、土壤水质等送检,王拐村在发展花生、打瓜等本土特色产业的同时,把眼光瞄准了最适宜种植的芦笋。通过流转土地、建钢架大棚搭好了产业引进的“台子”,邀请大户进驻、帮助联系专家指导,王拐村芦笋扶贫产业基地在2018年建成并逐渐产生效益,同时也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芦笋产业。“我们基地为村里的脱贫户和周边有需要的群众提供帮助,既能为他们育苗、提供技术,又能收购他们的芦笋进行销售。”谈起基地的发展和带动作用,袁以艾信心十足。

  为助力大户做好芦笋种植等工作,王拐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常到基地了解生产销售情况,在注册商标、绿色认证、联系农技专家等方面提供帮助。目前,村里的芦笋基地有37个大棚,还有露天种植的近百亩芦笋,在带动脱贫户增收致富的同时,也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今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超30万元。“我们引进芦笋产业,目前发展势头很好,带动了贫困户增收,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增收。村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芦笋种植大户更加坚定了发展信心,计划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让更多的贫困户和周边群众尝到发展产业的甜头,带动村民共同致富。”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余诚说。(李立胜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康家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