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救“艾”记
烈日当空,骄阳似火。8月5日上午,霍山县诸佛庵镇狮山村的艾草种植扶贫基地里,十多名村民一边收割、一边打捆,挥汗如雨地抢收当季艾草。从8月2日开始,每天早出晚归、避开高温时间,他们已在基地里连续“奋战”四天了。
“你看,这些艾草都快有人高了,早该收割了。”正在带领村民抢收艾草的狮山村村书记朱义祥告诉记者,这片艾草基地是以村集体投资的形式发展起来的,面积共有100多亩,目的是为了给群众做艾草种植示范的,更是为了发展村集体经济。“正常每年首茬收割期是在端午节前后,没想到今年遇到了‘下不停的雨’。”
据朱义祥介绍,前期持续降雨引发的洪灾给狮山村带来了不小的损失,部分道路、良田受损,而这片投入近20万元的艾草基地则是他最担心的。“艾草虽然没有被水毁,但不及时收割,根系难以拓展,影响下一茬收成不说,最关键的是迟迟不见收成,会挫伤村民发展艾草种植的积极性。”朱义祥说,因此,洪灾过后,村里查灾、救灾同时,紧急着手组织艾草“抢收战”。
艾草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一次种植可连续收获长达10年,每年可收获三茬,并且具有生长适宜性强、种植劳动强度不大、技术门槛低等特点。“艾叶可加工成艾绒、制作艾条、做成香包、洗浴包、保健品等产品,市场用途很广泛。”该镇农技站站长王瑞祥告诉记者,正是基于这些优点,2019年起,该镇将艾草种植作为产业扶贫和带动增收的新着力点,积极引导推广艾草种植,并引进了一家年消化约1000亩艾草的加工厂落户狮山村。
据了解,目前,诸佛庵镇已形成了285亩的艾草种植规模。“通过为贫困群众提供免费种苗、技术服务、产业补助等扶持措施,除了像狮山村这样的村集体投资发展的成片种植基地,还有几十户贫困群众也在尝试种植,多的有七八亩,少的一两亩,群众种植的艾草总面积有72亩。”王瑞祥说,因为种植面积不大,在前期连续降雨预警前,群众均已将种植的艾草抢收完毕。
“去年政府给我们发放了免费的艾草种苗,我把家里1亩多荒地都种上了,今年端午节前后就陆续收割到家了。”71岁的已脱贫户陈绪龙告诉记者,虽说收割艾草避开了连阴雨,眼下不用“战”高温抢收,但也遇上了需要战胜的困难——艾草难以“变现”,“市场收购价每公斤目前只有2元多,而且不太好卖,收艾草的人少。”
该镇副镇长叶世如说,由于受到前期疫情、连续降雨等因素影响,艾草加工厂的投产时间被推迟。“但是,对于种植户遇到的销售难题不能坐视不管,不能令他们心寒,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种植热情。”据介绍,该镇经过研究决定,先行垫资收购,以3元/公斤的价格统一收购艾草,“这个定价比目前市场价要高一些,也是为了确保种植增收,稳定他们种植艾草的信心。”
据悉,从8月4日起,该镇在已落成的艾草加工厂厂房里设置了艾草集中收购点,面向全镇种植的艾草敞开收购。后期,垫资收购的艾草将统一转售给加工厂。听闻政府要垫资收购艾草的消息,方业海、肖梅兰夫妻把前期收割的两亩多艾草送到了收购点,将今年第一茬艾草“变现”为1147元。他们高兴地说:“艾草收回来就一直愁着卖不好,多亏了政府帮助,不仅把艾草卖出去了,价格还比市场价高。”
8月5日上午,陈绪龙也将积家中存放的200多公斤艾草送到了集中收购点,在过磅、登记后,他现场就拿到了688元货款。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收购点已收购艾草约10吨,所有钱款均现场给付,同时,该镇也在加大力度推进艾草加工厂建设,力争早日投产“消化”艾草。(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储勇 通讯员 雷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