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勿忘“九一八”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放翁的一曲《病起抒怀》道出了“匹夫”之志的报国情怀,这也正是千百年来炎黄子孙恪守的道德“底线”和执着追求的道义“高地”。
又是一年“九一八”,按照中国老百姓追求美好的谐音“就要发”,然而就是这个日子,却让人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它仿佛正以看似“吉利”的数字告诫人们:血的教训要牢记,当今的和平应珍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当内忧外患并存,国家主权遭受严重挑战之时,“九一八事变”刺激着每一位国人的敏感神经,铭记历史,反思过去,引以为戒,自立自强,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翻开历史的长卷,让中国人最为愤恨的莫过于东瀛倭寇对我的屡屡入侵,从戚继光闽浙抗倭、邓世昌甲午海战,到席卷全国的抗日战争,乃至现今欲强占钓鱼岛和对中国的屡屡挑衅,可以说,扶桑狼子占我国土、杀我同胞、奸我妇女,无恶不作,罄竹难书,一时一刻也没有放弃对我中华民族的侵略和欺辱,与其说倭寇侵华是一部饱含屈辱的血泪史,倒不如说是一本唤醒民众居安思危忧患意识的“教科书”。
常常回顾历史,总能让人保持清醒,并有所发现。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无论哪一次的强敌入侵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国人追求安享太平的强烈愿望与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不成正比,造成武备废弛,有国无防。最为典型的当数南宋王朝,几乎可以用毫无国防“概念”来总结,皇帝昏庸,文官惜命,武官爱财,民众缺乏国防意识,偏安一隅,苟且偷生,在“隔岸犹唱后庭花”的纸醉金迷中灰飞烟灭,是一个永远让后人万般纠结的历史伤痛。
如果说“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还有一点歌功太平盛世的字意,那么“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则是对“忘战”的最大讽刺。回首中华民族的千年发展史,无不是在“歌舞升平”的“渐忘”中,导致外敌入侵、贼寇掠夺,饱受欺凌,而一步步艰难走来,在历经沧桑的同时,凭借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而得以坚强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无论“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的现实多么淡定、无论盼求着和平发展的愿望多么强烈,但唯有强国强军才能守护好我们美丽的家园,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黄金定律”。国家的强盛,除了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国防做支撑,提高全民的国防意识和树立尚武精神至关重要,是维系国家长治久安的“生命线”,是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重大“课题”,只有全体民众始终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才能筑起万众一心的钢铁长城。
党的二十大着眼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作出“深化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部署,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发扬优良传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的历史主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积极构建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体系,不断强化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才能为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汇聚磅礴力量。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头,唤醒和激活全民的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要筑牢全民国防教育思想根基,努力营造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浓厚氛围,在安享和平年代幸福时光的同时,常敲居安思危“警世钟”。(陈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