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7月16日出版的第14期《求是》杂志中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指出,“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催人奋进,使人深受鼓舞。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在星河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中,霍山西山文化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颗明珠。西山文化是以漫水河、上土市镇为中心的西山地区的地域性文化,主要分为9大版块: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家国文化,信奉“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耕读文化,道教和佛教禅宗在西山交融的宗教文化(含隐士文化),崇尚自然,信奉“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中医药文化),地名、山名以寨命名的山寨文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色区域中心的红色文化,重礼守规的礼仪文化,银鱼席、十大碗等饮食文化,西山锣鼓、山歌等民间艺术等。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资源。”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明确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思政工作者,我们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积极做好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第一,加强文物保护。完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保护机构工作,逐步实现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利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第二,加大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建立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及抢救性保护工程项目库,抢救濒危文物古建筑,编制革命文物保护规划,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工程。
第三,让文物活起来。努力拓展文物利用的有效途径,让历史说话,讲好历史故事,提升文化影响力,用文物力量推动旅游经济发展。
“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每一个思政工作者都要为延续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作出应有努力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