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保护利用 “鲜活”古籍生命
近年来,国家对中华古籍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今年3月,“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对古籍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古籍始终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它诉说着过去的历史,承载着先人的智慧,蕴藏着饱满而深沉的家国情怀。在时代的变迁中,一部分古籍历经颠沛流离,出现破损与残缺,还有一部分,被束之高阁,远离世人,不能够走入寻常百姓家。古籍的保护与利用,不仅是在于让一本古书重新焕发新的生命,更在于保护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奏响“文化强国”的时代强音。
要让古籍真正地“鲜活”起来,首要的是做好它生命的延续,加大对其的保护与修复。因此,需加强对古籍保护人才的培养,除了传统的“师带徒”的教育模式,国家层面应鼓励高校开设更多古籍保护的相关课程,培养高质量人才,扩充古籍保护的人才队伍。对于古籍保护的相关从业人员,要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机制,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借此也能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古籍保护的工作中来。在古籍修复方面,在传统的手工技艺之外,应该加强对技术的探索,通过智能修复设备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古籍修复的精准度,还可以借助数字化影音,让古籍更好地留存,并世世代代更好地传承下去。
透过古籍,人们能够对话历史,穿越时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要想让古籍真正地走进人们的生活,还需要借助当下的多种多样的传播手段,让其焕发新生命的光彩。首部中华古籍活化纪录片《穿越时空的古籍》便通过有趣动人的故事,展现了古籍的艺术美感与文化价值,也让更多的年轻人通过影像开始走进古籍,甚至爱上古籍。当下,短视频平台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与日俱增,作为传统文化的古籍要想真正“出圈”,就要学会借力,让更多的创作者去打造关于古籍的优质内容,比如普及古籍的基本常识、讲述古籍背后的故事等等,还可以将古籍里的文字通过音乐、漫画等“十八般武艺”转化成人们乐于欣赏的内容,让古籍文化在口耳相传中得以延续,在寻常生活中得以传承。
推进新时代的古籍保护,每个人都担负着责任和义务,只要全社会齐心协力,相信假以时日,中华传统文化必将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熠熠生辉!(顾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