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国内新闻>详细内容

且宅且复产

编辑:高方勇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20-04-20 10:16:16 【字体:

  不见面审批、线上开庭、指尖办理,电子政务让中国——

  且宅且复产

  疫情防控不松劲,复工复产不能停,既点刹车又踩油门,如何把握好二者的精微平衡,成为现如今摆在城市治理者面前的最大考题。而近些年中国大力发展的电子政务、数字城市建设此时派上了用场:企业手续“不见面审批”、法律纠纷“线上开庭”、社区服务“指尖办理”……技术,让曾经的“两难”,逐渐变成了“两全”。

  “电影台词说要‘站着还把钱给挣了’,我们的初心跟这个有点类似,就是一边让人们‘宅’着,一边还能让社会流动起来。”一位参与电子政务平台开发的程序员这样对记者说。

  复工复产:一次不用跑

  “现在防控这么严,想办复工复产手续估计很麻烦吧?”有这样想法的小企业主不在少数,江西宜丰宏鼎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黄滨就是其中之一。

  朋友给他分享了“赣服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黄滨按要求提交了防控应急预案、复工人员返岗计划等材料,“没想到3个小时申请就通过了!”黄滨惊喜地说。

  “赣服通”,是江西省以支付宝小程序为依托打造的综合性政务服务平台。在“赣服通”上,企业备案申请在线提交,申请材料线上流转,审核环节全程记录,“不见面”即可办完手续。

  从前是“最多跑一次”,现在更是“一次不用跑”。黄滨不禁感慨:“手机上装个‘赣服通’小程序,可是咱江西人的标配呀。”目前“赣服通”实名用户数已达1730万,各类应用累计访问5.6亿次,日均活跃用户超50万。

  除了把常规业务搬到线上,有些地区的数字政务平台还建立起“诉求响应机制”,开辟专门渠道收集、处理、反馈企业面对的新问题。

  比如佛山一家科技公司负责人近日就在为企业还贷日期将至而发愁。“如果按照往年正常复工,还贷是没有问题的。但疫情发生了,没开工企业没有收入,同时还要支付工资,年前已经没有多少流动资金,希望可以延期还贷。”

  心中急切的他尝试性地在“粤商通”APP上提出诉求,没想到很快就接到了佛山市金融工作局的电话,对其还款问题与新贷款的申请途径进行了明确而清晰的指导。“金融局的人说会帮助我们找到贷款银行,这真是雪中送炭!”

  2月11日,广东省中小企业诉求响应平台正式在“粤商通”APP平台、广东政务服务网上线启动,这位佛山企业主能渡过难关,正得益于这一平台的建立。“我们对企业诉求进行了分析,发现用工诉求数量最多,其次是融资、税务、出口三类诉求。”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副局长高尚省表示,下一步广东将继续扩大诉求响应部门范围,努力实现“企业有呼、政府有应”。

  表面上是政务服务“线上大迁徙”,内里则是为广大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精准纾困”。近日,为推动解决疫情期间复工复产难题,国务院办公厅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火速开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服务专栏”,为全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一站式政策查询和办事服务。

  “我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数量非常巨大,有超过1亿市场主体,其中小微企业2000多万户,个体工商户7000多万户。”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疫情期间,各部委、各地政府都出台了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优惠政策,零零总总有很多,各地还不完全一样。有了这个专栏,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就能第一时间获取政府对他们提供的优惠政策。”

  在汪玉凯看来,全国性政务平台意义很明显:企业不会因为不知晓政策而延误复工复产,政府可以及时掌握企业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做好问题排序,有关信息和数据共享给投资企业,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这样才能使复工复产有序推进。”

  案件诉讼:纷争云上定

  “您好!这里是上海嘉定法院,请问您可以参加庭审吗?”

  “我是一名医护人员,现在武汉支援抗疫……”

  这是上海嘉定法院民事审判庭庭长徐芬在2月11日下午遇到的突发情况。

  “按照原定计划,双方本应在春节以后来我院参加诉讼。但由于疫情的发生,被告方代理人回了老家,其中一人是湖北籍,无法按期返沪。原告朱女士作为医护人员已到达武汉抗疫一线,可能无法按期出庭。在这个特殊时期,遇到如此特殊的情况,我们决定采取在线视频方式开庭审理。”

  王女士和严女士是本案被告代理人,在了解到原告支援一线的情况后,她们积极配合法院,分别于湖北和江苏老家登陆上海移动微法院,完成了线上开庭的初次测试。第二天上午9时30分,一场横跨三地的特殊庭审在云端展开。

  “我是临时接到通知赶赴前线,线上庭审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十分惠民,谢谢大家!”原告朱女士在庭审结束后表示。“线上庭审系统的开通,使得我们有条件按原定计划进行庭审。”徐芬说道,“我们一直所追求的更快更高效的开庭方式,正在成为现实。”

  “原告代理人,信号正常吗,能清楚地听到我说话吗?”

  “信号正常,可以清楚听到。”

  “好,那我们准备开庭。”

  整个庭审现场,只有戴着口罩的法官和书记员,而原告、被告席上空无一人……疫情期间,这样的场景在全国多地反复出现。虽然疫情给社会生产按下“暂停键”,但人民法院的工作并未因此耽误,对于人民群众纠纷的解决并未因此拖延。这背后,是近年来“智慧法院”建设的高强度投入。

  “现在真的太方便了,只需要用智能手机提起立案申请就行,连门都不用出。”近日,因民间借贷纠纷需要调解的王某在通过微信“移动微法院”小程序立案成功后,忍不住发出了感叹。

  与传统立案必须现场咨询、现场递交材料、7天审核等待相比,“移动微法院”实现了远程立案,当事人无需到现场,既节约了诉讼时间成本,也节约了诉讼经济成本,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群众少跑路、数据多跑腿。

  立案、审判之外,执行环节也可以“云上办”。比如对被查封房产的拍卖,河南省温县法院便尝试了“司法拍卖+VR”的新模式。

  “原先在淘宝网上拍卖房产都是靠几张图片进行展示,当事人对房产信息掌握不全面,影响拍卖成交率,一旦竞买者要求实地看房,还需工作人员带领集中到现场,浪费大量司法资源,特别在疫情防控期间,还可能增加感染风险。”温县法院执行局局长杨得坡说,通过VR展示,竞买者足不出户便能360度对所拍卖房屋详细查看,及时解决了疫情防控期间竞买人实地看房难的问题,促进司法网拍质量效率双提升。

  社区服务:方便多一“点”

  今年35岁的陈松伟,是武汉腾青科技有限公司的CEO。一直想做基层社区治理信息化创新的他,在2018年3月上线了“武汉微邻里”小程序,提供“社区议事、报事”等功能,用户可以快速向社区网格员反馈自己的需求。但陈松伟也承认,那时产品“一直保持着比较低频的使用状态”。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谁都没有想到,疫情防控期间,“武汉微邻里”发挥了巨大作用。“1月份,武汉开展疫情收集工作,患者以社区为单位进行上报。”陈松伟说,他们就在小程序原有的社区报事功能基础上,直接更换报表,形成了“肺炎自查上报”功能。

  陈松伟这个让人们多方便一“点”的小改动,恰好解决了社区疫情防控管理的难题。在大年初一下午5点半左右,小程序因为突然涌进来170万用户而宕机,他们连夜加班才让程序重新稳定下来。很快,“武汉微邻里”便成为社区管理和疫情上报的官方入口。

  “我很自豪,小程序真的可以帮到一些人,特别是社区工作者。”陈松伟说,“武汉微邻里”已积累了近300万用户,完成了3万多次求助帮扶。“疫情防控期间,大家的日子都很艰难,但我们武汉有句话叫‘不服周(输)’,我们会一起坚持到疫情结束的那一天。”

  科技对社区治理的赋能,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嗓子嘶哑着的保安、五颜六色的纸质出入证……在疫情防控初期,不少社区都是这样的场景。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吕女士对这种卡片式出入证始终心存疑虑。“纸质容易遗失和伪造,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而且补办程序繁琐,大家挤在狭小的办公区查验身份证、房产证,也有一定健康风险。”

  于是越来越多的社区开始推行电子出入证。小区业主可通过物业APP或公众号进行实名认证,生成个人专属通行二维码,进出小区时由线下门禁工作人员扫码放行。既便利了居民出行,提升了安全性,也节约了物业人工成本。

  正是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方便”,累积起来就成了社会治理的“大变革”。就像如今各地已广泛使用的“健康码”,最初只是阿里巴巴用于内部的员工健康电子卡。随着疫情蔓延,小区、商场、车站等节点纷纷设卡,人员信息都要手工填写、人工登记。这时阿里的经验迅速被余杭区政府捕捉到:如何杜绝“填表抗疫”?疫情防控可否也用数字化方式进行?就这样,这枚普普通通却又“信息量很大”的健康码,一步步从一家企业走向全国各地,至今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发挥着积极作用。

  正如一位媒体人写道:最好的方式不是只停留在把一个个小区锁起来,而是要接着想办法用科技创造出健康码这样的新事物,在暂停与重启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记者 韩维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