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风华·师者心语|陈永勤:立足大湾区,心系大中华,拥抱大世界
编者按:十年是见证者的十年,深港融合,湾区共赢;十年是教育者的十年,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十年是奋进者的十年,迈向一流,勇擘新篇。
梧桐凤鸣,鹏城翼展,值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建立十周年之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联合深圳新闻网推出《十年风华·师者心语》访谈栏目,一起感受学者大师的治学风采,倾听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见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这所优秀高等学府的蓬勃发展。
深圳新闻网2024年7月15日讯(记者 朱炜明 王茜 常军平)“我是同学的学长,我做老师也是他们的师长,我现在也是思廷书院的院长,我自己也是一个家长。”从学长到师长,陈永勤走过了穗、港、深三城,领略了湾区发展的浪潮。作为知名地理学专家,联结深港两地的学者,他对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有着自己的灼见。
三个中大,四个长者
20世纪80年代,陈永勤就读于中山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1997年1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2018年来到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担任思廷书院院长。“所以我这几十年学业、事业、生活、家庭都跟大学有关系,跟‘三个中大’结缘了一辈子。”陈永勤说。
陈永勤。(常军平/摄)
谈起自己从学长到师长的这段经历,陈永勤感叹道:“我好多同事都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一代人,我们个人的人生经历离不开改革开放时代变迁的轨迹。”1977年高考恢复,炸响了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激发了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热情。伴着这声春雷,陈永勤在1984及1987年于中山大学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后来随着开放的深入,陈永勤赴国外留学,1996年在美国乔治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到了人生后面阶段能够再回到国内,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我们都觉得很合适、很开心,也有一种回馈故土的特别感觉。我们经过了几十年的积累,现在有这个心,也有这个力,为国家做点贡献。”陈永勤说起这些,言语中依旧饱含着感激之情。
陈永勤在思廷书院。(学校供图)
在“三个中大”工作的这段日子里,陈永勤印象最深的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家长们。不论是招生宣传还是校园活动,随处可见家长们的身影,无处不感受到他们对大学的信任、支持和奉献。家长和大学能够有如此紧密的联系和合作,这在全球范围内都难得一见。陈永勤说:“大家能够走到一起来,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使命,那就是携手合作、同心协力,通过大学的全人教育,培养并期盼着同学们拥有一段崭新而美好的人生。”
植根双城,共同成长
作为深港两地不断融合的亲历者,陈永勤从自己的专业角度讲述了两地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机遇下,深圳从一个“小渔村”逐渐成为中国的创新创业之都,这离不开深圳人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也得益于它特殊的区位优势。陈永勤介绍道:“从过去的‘前店后厂’到现在的‘南金融、北创科’这种发展模式,深港两地之间都有非常好的配合,国家把深港的区域合作发展上升到粤港澳大湾区这种合作的模式,对于两地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位置优势显著,是全世界目前经济发展最蓬勃的地方之一。”陈永勤拿起笔在世界地图上指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特殊位置,“全球有超过一半的人口住在以大湾区为中心的一个大区域内,其中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日本的人口数量都是非常大的,而粤港澳大湾区,就是在这个人口圈的中心位置。”他相信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浪潮中,深港双城将有更多的合作机遇,必能激发出更多活力和更强的竞争力。
陈永勤常常和学生讲:“我们地处深圳,这是最好的地方,能够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心系大中华,拥抱大世界。”他觉得一个地方发展得好与当地大学有着密切关联。大学第一能培养人才,第二能创造知识,第三能用知识技术为当地的产业直接提供服务。陈永勤回忆十年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落地诞生时,正处于深圳经济转型期,深圳由过去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通过与当地企业紧密合作也参与了其中,发挥了大学独有的优势。
站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成立十年的历史节点,陈永勤展望未来,希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继续发挥所拥有的天时地利人和,为粤港澳大湾区、大中华、大世界来培养更多的21世纪高端的人才。
“国家在继续往前走,继续开放的过程中,特别需要一些既有家国情怀,也有国际视野,国际化程度很高的、有能力有创新的高端人才,这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一直坚持培养的,也是未来一直努力去做的。”陈永勤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