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皋城万象>详细内容

为了那片茶园和那些茶农
——吴福广和“九·一六”茶场的故事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0-04-23 09:54:30 【字体:

  最美人间四月天,在“九·一六”茶场里的十六级阶梯梯田上,一陇陇春茶翠绿欲滴,与万余棵盛开的映山红交相辉映,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已经有四、五年了,每年春天我们都到这里来买茶,顺便欣赏一下春天的美景。”家住合肥的黄女士是一名教师,趁着周末时间,和老公带着儿子来到“九·一六”茶场,临走时带走了几斤春茶。

  位于舒城县舒茶镇的“九·一六”茶场是舒茶人民在一代伟人毛泽东视察舒茶十周年之际,为响应其“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伟大号召而开辟的。

  从1968年到现在,50多年来,舒茶镇茶产业在“九·一六”茶场的辐射带动下,已发展名优茶基地1万亩,茶叶加工企业25家,茶农4800户,年产干茶250吨,户均茶叶年收入3200元,茶叶综合年产值1.5亿元,成为江北茶区首屈一指的茶叶内销外售主产区。

  这一切,都与一个人密不可分,他就是现任“九·一六”茶场场长的吴福广。从20岁进入茶场工作至今,在茶叶领域,风雨半世纪,吴福广用坚韧和执着,闯出了一条独特的茶叶发展之路。他的心里始终“装”着茶叶,更“装”着茶农,立志要用一片叶子托起群众致富希望。

  1951年出生的吴福广是土生土长的舒茶人,1971年,年仅20岁的他进入“九·一六”茶场工作。虽然是场里的会计,但他却忙里偷闲,学习了种茶、制茶、茶园管理等各项业务技术,短短几年便成了场里的技术骨干。

  1984年,吴福广接过老场长的“衣钵”。在他的带领下,舒茶镇以“九·一六”茶场为龙头的茶产业取得了空前发展。然而,上个世纪末,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茶叶在农业中地位发生动摇,随之而来的是茶园大面积荒废,大量茶叶初制厂倒闭,低档炒青绿茶外销受阻,茶场处境艰难。关键时刻,他决定走精品路线,靠生产名优茶寻找出路。

  要生产名优茶,必须依靠优良茶树品种来支撑。吴福广根据江北茶区气候特点,运用单株分离、系统选育法,培育出茶树良种6个,其中,“舒茶早”、“山坡绿”通过全国茶树良种鉴定。随后,他建立了以“舒茶早”为主的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年出圃良种茶苗5000万株左右,成为皖西最大的茶树良种繁育基地。目前“舒茶早”茶树良种已在安徽、河南、浙江、江苏、山东等茶区推广近百万亩。

  在吴福广的带领下,“九·一六”茶场建立了手工制作车间,培育手工制茶技术,传承传统制作工艺。同时,引进了一条清洁化茶叶加工生产线,实现年生产名优茶10吨。通过传统制作工艺与清洁化加工生产线相结合,茶叶加工质量和效益得到大幅提高。

  有了茶树良种和加工技术的强力支撑,制作名优茶水到渠成。1997年,在吴福广主持下,茶场研制出舒茶早芽、山坡兰香等系列名优茶。当年5月,在中国(北京)国际茶博会上,舒茶早芽首次参评并获金奖;同年6月,山坡兰香在全国第二届中茶杯茶叶评比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受到了全国著名评茶专家和业内人士高度肯定。

  2010年,吴福广又根据市场需求,依托技术和资源优势,研制开发了“红茶、瓜片茶、茶花茶、绞股蓝”等系列新品,与“舒茶早芽”系列名优茶一起,构建了茶场四季有茶事、长年产新茶的产业新格局,形成了茶场系列名优茶的“五朵金花”。

  “茶叶畅销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茶农通过茶叶脱贫致富才是关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吴福广把带领茶农共同致富当成他的最终目标。

  2017年,茶场组建舒城县九·一六茶叶专业合作社扶贫驿站,吴福广承诺:自当年开始,连续4年实施“两免”、“三保”、“一分红”产业扶贫举措。据不完全统计,茶场每年收购舒茶镇及周边乡镇茶农的鲜叶原料20多万斤,经过深加工、靓包装,既提升了茶叶品质和档次,又增加了茶农收入,充分提振了广大茶农的致富信心。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呕心沥血近50年来,吴福广把发展茶产业当作一生的事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赞誉。

  即将步入古稀之年的吴福广,每天仍然在茶场里乐此不疲地忙碌着,他希望带着大家通过茶叶,踏上人生更精彩、更辉煌的征程。(周先才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黄雪彦 杨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