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执甲勇灭“疫”
——记霍山籍中日友好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领队王燕森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全国各地4万余名医务人员白衣执甲,闻令而动,逆行千里支援武汉,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生命大救援,创造了一个个医学奇迹,涌现出一大批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抗疫英雄故事。
在近日公布的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506名先进个人名单中,霍山籍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副研究员王燕森名列其中,他所带领的中日友好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也获得“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4月2日22时许,中日友好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领队王燕森,协调完一批重症病人的转运工作,回到驻地,顾不上吃晚饭就用微信和家乡霍山县医院院长潘家东交流当前的防控心得。
王燕森的老家在霍山,毕业后留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工作。因为关心家乡的医疗卫生事业,他经常带队回家乡举行义诊活动。虽然身在武汉,但时刻牵挂家乡的抗疫,“武汉是全国抗疫一线,这里的工作经验对家乡的疫情防控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勇做最早援鄂的“国家队”
2月1日14时30分,接到再次组派医疗队赴武汉的消息后,王燕森主动参战,回家匆匆收拾了一下行装,顾不上抱一抱还在襁褓中的儿子,便登上了去武汉的飞机。“我们是最早援鄂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之一,目前我们医院总共来了6批医疗队共164人,我是医院的总联络员。”
被誉为战役中的“生命之舟”的方舱医院紧随着火神山、雷神山医院迅速建成启用。16家方舱医院实际开放床位13000多张,累计收治患者12000人。武汉的新冠肺炎患者中,1/4在方舱医院接受药物治疗、心理干预和健康宣教。
初到武汉,就是一场和疫情的“遭遇战”。王燕森他们这支由36人组成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普遍年轻,大部分都是“85后”、“90后”。首站进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接诊收治来自武汉市洪山区、东西湖区、青山区等居家隔离的武汉本地轻症患者。第一天就收治了217名患者,后来陆续有近500名确诊的轻症患者。
当时武汉医疗条件相对不完善,许多防护物资和医疗用品十分紧张,都需要及时协调催促。作为紧急医学救援队领队,王燕森每天都要接打无数个电话,收复几百条信息,神经时刻都绷紧了弦。
2月4日16时50分,医疗队长任景怡带着10名医生准时进舱。队员们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按照规定,医务人员进病区必须要穿上能防护到膝盖的长鞋套,但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当时还没有。
病人即将进舱,怎么办?随队的院感专家只好拿黄色垃圾袋绑在队员们的腿上,外面罩上短鞋套,再用透明胶带一层层缠紧。“当时送他们进舱的镜头我能记一辈子。”王燕森细心地帮每一个入舱队员整理好防护装备。“那些年轻的背影,虽然每个人内心都有对病毒感染的恐惧,但没有一个人退缩怯懦,他们是真正逆行的英雄。”
之后的一个多月,像是“持久战”。随着防控力度的加强,病人的数量也在持续高位递增。一有病人出院,病床马上就会填满。“我经历过2003年的抗击非典,对长时间作战中保持工作状态感触更深。天天穿着防护服进病房,消耗的体力、精力非常大,胸闷气喘,分分秒秒都像在呼吸困难的桑拿房一样。”王燕森说。
进入3月下旬,大部分重症患者的病情平稳下来,病人数量开始下降,战疫开始进入最后的决胜阶段。王燕森带领团队又从武汉客厅方舱医院转战到光谷科技会展中心方舱医院。方舱医院顺利休舱之后,因为医院重症医疗团队人员不足,他和团队又毅然主动加入重症团队,继续救治危重症患者。日前又接到指挥部命令,需要中日友好医院坚持到最后撤离,他们是这场战役真正的“后卫师”。
牵挂最不可触摸的“软肋”
“亲爱的小毛豆,今天你已经100天了,真心为你高兴啊。爸爸去了另一个城市工作,这个城市叫武汉,一个被新冠肺炎笼罩,却遍地英雄的城市。”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2月14日夜,一个风雪交加之夜,在方舱医院忙碌了一整天的王燕森回到驻地,想起当天儿子正好满100天,情不自禁地给远方的孩子写了一封信。“作为爸爸,嘴上不说,心里却爱你爱得深沉。第一次见面,你那双炯炯有神的双眸就将我融化。自此,我深知,自己将有一个不容任何人触摸的软肋。”
在武汉战疫一线日夜奋战,王燕森内心最牵挂的就是还在襁褓中的儿子小毛豆。“明知道这般思念,意拳拳,情盼全。唯有全心投入防控的战斗,早日取得胜利,才能圆了这般思念。”
因为爱,所以选择离开。因为爱,所以奔赴武汉。这里疫情肆虐,被感染的患者每天都在增长。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医务工作者,王燕森岂能视而不见,享受小家之乐,不顾大家之危。他和周围的160多位同事与全国其他省市的援鄂抗疫医务工作者是这个城市最后的防线。
甘当最后撤出的“后卫师”
据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3月30日通报,截至29日24时,全省仍在院治疗新冠肺炎患者1733例,其中重症427例、危重症174例,均在定点医疗机构接受隔离治疗。这些带有基础病、合并症的重症、疑难、危重病人,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中日友好医院作为“国家队”,救治这些危重病人,降低病亡率是他们当前最紧急的任务。
从3月17日开始,各地援鄂医疗队开始陆续撤离。接国家卫健委指令,4月6日,北京的其他国家医疗队也将撤回,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还要继续坚守。他们真正是这场战役最后的“后卫师”。
“通过我们的努力,许多的生命再次见到阳光,这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王燕森难得露出灿烂的笑容。
“我从家里出发的时候,孩子才两个多月。老母亲从老家霍山不远千里赶来北京给我们带孩子。家人毫无怨言的支持和日夜不舍的牵挂,是我在这里坚持到最终胜利的最大动力。而祖国的强大,是所有在一线战斗的医务人员战胜此次疫情最强有力的信心来源。”
“我出生、成长在大别山红色老区霍山县,家乡的无数先辈志士都曾为伟大的祖国奉献过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我的身上仍然奔流着他们的热血,燃烧着他们的精神。而这次援鄂经历,更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一名有着深厚霍山红色基因的党员,永远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王燕森说。
和王燕森一样,霍山县医院、中医院也先后派出了4名医护人员参与武汉战“疫”。因为责任和担当,这些白衣执甲的勇士逆行,冲向疫情阻击战的各个战场,他们都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陈 波 郑 昕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