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皋城万象>详细内容

稻花田里虾儿“肥”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0-04-14 09:31:14 【字体:

  “俺这虾是刚从田里捕的,四至六钱的每市斤17至18元,7至9钱的20至22元,顶号的每市斤30元,现在市场都是这个价格。”叶集区姚李镇漫山红村彭立万稻虾养殖基地,来调购龙虾的客商走了一拨,又来了一拨。

  4月3日早晨,笔者在漫山红村干部的带领下,来到位于汲河下游的彭立万养殖基地,不少人在捕获龙虾,很大的塑料盆里的龙虾,正挥舞着两只大“钳子”。捕虾工人穿着皮裤,小心翼翼地起获虾笼子里的龙虾。

  彭立万的简易大棚里,挤满了龙虾收购商。“我是一大早就从姚李餐馆来的,特大顶号的称10斤。”“俺从叶集来的,卖卤菜的,顶号的15斤、7至9钱的15斤。”收购大棚里七嘴八舌,彭立万的儿子彭涛一边熟练地数钱,一边招呼着客商,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彭立万原本家境贫寒,曾经在上海一带做过水产生意,2018年,他回到家乡以每亩500元流转3000多亩农田,发展稻虾种养。他从没想过,祖祖辈辈耕作的稻田里还能养虾。更没想过,坐在家里就可以远程“监控”虾稻田,水质下降了还会自动报警。稻在水中长,虾在稻里游,还能在市场上卖出好价钱。年过六旬的老彭去年甩掉了“穷帽子”。

  漫山红村地处大别山脚下,汲东干渠下游,汲河水四季长流,生态良好,却曾是个长期找不到致富路的贫困村。以往,村民们以传统农作物水稻为主,多年来只种单季,“夏收麦子,秋收稻,一年四季老一套”的传统模式,一亩地每年只有四五百元收益。近年来,村民们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不仅种植优质稻,还实行了“稻虾共作”循环种养的增收模式。该村有彭立万、余洋、刘松祥、邵忠山等种养大户,成为农村引领示范的“能人”,为村民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虾稻共养”虽好,但对水质要求较高,不能用化学农药,只能施加特定的有机肥,水体若遭到污染或有农药残留,虾群便会大量死亡。因而稻虾米也成了无公害绿色食物,成了粮油市场争先抢购的“香饽饽”。

  去年秋天,该村经过调研与开发,“漫山红村智慧水产养殖系统”建成上线。笔者在位于村委会二楼的“指挥中心”看到,通过分布在各处的传感器、摄像头和无线网络传输,大屏幕上可实时掌握全村2000亩虾稻田的生长和水质情况。去年冬天该系统曾对水质报警,经检查是还田的水稻秸秆腐烂导致水质变差,村里及时组织打捞并换水,由于及时处置,没造成损失。

  俗话说:“货卖一张皮”,老彭的龙虾在市场上被称为“青红虾”,1公斤要比普通虾贵三四块钱,除少量供应当地餐馆外,主要销往江浙沪一带,供不应求。去年彭立万卖虾收入30多万元。

  村里的贫困群众受产业带动,去年漫山红村顺利脱贫出列。截至日前,村里最后一批16户贫困户、28人全部脱贫。(程度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