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皋城万象>详细内容

记者探访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和流调组

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0-02-05 09:47:19 【字体: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发展,不断更新的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数字牵动着市民的神经。疑似患者确诊工作如何开展?这一个个数字又是怎样被统计出来的?日前,记者探访市疾控中心,实地了解了新型冠状病毒“现身”全过程。
 
  实验室24小时运行 我市首例病毒阳性样本在此检出
 
  2月4日上午9时,市疾控中心五楼的微生物实验室,夜班组刚离开,白班组就无缝衔接上了,病毒采样管、专用运送桶、特制金属安全箱,层层包裹之后,新一批样本被运送于此,接受病原学检测。这里,是外来人员的“禁区”,1月21日,我市首例新型冠状病毒阳性样本在此被“揪”出。
 
  “有一例疑似病例的样本正送来,做好准备。”1月21日下午,一通紧急电话打到了微生物实验室负责人常宏伟的手机上。放下电话,他和同事立即着手准备,仪器、设备、检测试剂,每一步都细心确认。一切就绪,当天下午17时30分,疑似病例的咽拭子样本被送进全封闭的实验室。裂解、核酸提取、加入扩增试剂、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核酸阴性。考虑到这是我市第一例疑似病例,生物样本采集技术要求比较高,慎重起见,常宏伟立即赶到市人民医院隔离病区,重新采集痰液样本进行复检。
 
  复检结果出来时已经是当晚21时,一个明显的扩增曲线显示在电脑屏幕上。在场的检测人员都明白,这条曲线表示核酸阳性,也意味着病例的确诊。为了进一步确认,常宏伟连夜驱车将病例样本送往省疾控中心复核。22日凌晨,实验报告的准确性得到再次验证。
 
  “复核结果出来后,我们虽然紧张又疲惫,但踏实了不少。早一分钟确诊,就能让疑似病例快一步接受治疗,就能尽最大可能减少疫情的进一步传播。”常宏伟说。
 
  随着首例病例的确诊,各发热门诊采集的疑似样本陆续被送来。每位采样对象都有口鼻咽拭子、深咳痰液、血液等三四份样本,这些都是厉害的传染源,实验室人员需要把它们一一分装、核对信息、上机……除了核酸分析是仪器做的,其余都靠手工操作。
 
  “第一次接触这样的病毒,还是有点紧张的。”主管检验师陈智超说,实验室人员都采取生物安全三级防护,隔离衣、护目镜、N95口罩、乳胶手套是标配。实验室里面比较闷,隔离衣、口罩也不透气,一批样本做下来,衣服湿了一层,脸也被闷的通红,口罩勒出的两条印子好久都消不掉,“办公室的墙上还贴着我们刚出实验室时的‘丑照’呢”,陈智超笑说。
 
  为确保第一时间出结果,实验室都是随来随检,最多时一天接样近百份,下班都是深夜了。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也避免带来不必要的风险,有时大家干脆就在单位休息室睡下了。
 
  找寻病毒踪迹疫情在哪里,他们就在哪里
 
  与实验室检测同步展开的,还有疫情监测、病毒研究、疑似病例筛查、密切接触人群追踪等工作。
 
  “叫什么名字”“什么时候不舒服的”“这些天都做了什么”“具体接触过哪些人”……同样的话,龚天麒每天都要问好多遍。作为市疾控中心监测分析与流行病学调查组的一员,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他经常要和同事们奔波在各个医院的发热门诊、隔离场所,对发热病人、疑似患者和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
 
  “我们的流调都是和这些人群面对面进行,内容也十分广泛,从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到行踪轨迹、接触人员等。”龚天麒说,正常情况下,一个小时差不多完成。但有些病人往往因为恐惧产生抵触心理,不配合,有时还会瞒报、谎报,“这种情况下我们就‘磨’呗,反复做工作,直到打动对方。”
 
  “80”后小伙吕勇是这个流调组的组长,从1月22日我市收治第一例病毒感染者以来,一直坚守在岗位,除了参与流调,还要监测疫情、编制预案、科学研判,连日来,他相继组织了五次市县两级疾控机构专题培训,一次风险评估,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在市疾控中心,除了他们,逆向而行、默默付出的还有很多。除夕夜里,接到金寨县报告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病例,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解少煜放下碗筷,火速和吕勇一起赶到现场,指导当地疾控人员开展流调,并帮助拟订下一步的防控方案。年轻的检验技师陈蓓蕾还在哺乳期,女儿刚满8个月,为了不耽误检测,只能每天抽空回去一会,给孩子喂完奶后又赶紧回到岗位上。副主任技师李朝阳原本被借调至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他主动要求返回一线岗位。
 
  “经常要与病毒亲密接触,你们害怕吗?”面对记者的提问,疾控人员的回答简单而坦率,“说完全不怕是假话,但作为疾控人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也请各位市民相信,我们有信心一定会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珊珊 康家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