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皋城万象>详细内容

六旬老人爱读书 天天泡图书馆

编辑: 来源:本网原创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0-01-23 10:10:16 【字体:

  畅游书海是很多人的爱好,随着市图书馆的建成开放,安静、闲适的文化氛围,成为很多市民阅读休闲之地。最近,一位老年读者的身影引起了馆内工作人员的注意,自从开馆没多久,他几乎每天都到图书馆打卡,一坐下读书就是好几个小时,大家都认识这位爱看书的大爷了。近日,记者见到了这位爱读书的老人,分享他与书的故事。

  一身素色棉服,背着个黑色双肩包,和蔼可亲又神采奕奕,一开口,纯正的东北腔令人意外。“我是黑龙江人,以前在安徽当过兵。”65岁的张景芳笑着介绍自己,像往常一样,他先在书架前浏览了一会,选好心仪的书籍之后,便会坐在一处固定的位置上,开启一天的读书时光。

  “这是我的‘固定’座位,基本上都坐这儿。”老人指着一排桌子中的一个座位说,“只要没什么急事、大事,都会来看会书。”每天上午10点他会准时到达图书馆,看一两个小时的书之后小休一下,下午再继续来看书,直到17点左右“下班”回家,历史文化、诗词歌赋的书籍是老人常看的种类,“还有关于六安当地的书籍,比如讲六安古代历史的、红色革命史的,我也爱看。”他说,每个地方有着不一样的历史文化印记,影响着他们的风土人情、社会发展,想要真正了解一个地方,就要从读当地的书开始。众所周知,六安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也有很多讲述革命历史的书籍,比如军事家许继慎的故事,便是来到了这里才读到的。

  谈及自己如何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张景芳思索了一下,“应该跟当兵的经历有关系。”他说,幼时因家庭条件不好,读的书有限。“家有余粮鸡全饱,户多书籍子孙贤。”这幅小时候看过的对联内容,却深刻地留在了脑海中,19岁那年当兵入伍,成为了一名通讯兵,部队中有着组织学习的习惯,打开了他的阅读世界大门,满足自己读书的强烈愿望,弥补小时候缺少书读的遗憾。那时战友之间的学习氛围也非常浓厚。大家没事就聚在一起读书学习、做笔记,渐渐地养成了爱阅读的习惯,后来成为一名教师,又继续与书本结缘,几年前退休了,这每天读书的习惯也未改变。如今儿子在合肥工作,他暂居六安,一听说市里的新开了图书馆,非常开心,迫不及地地赶来体验,“这里藏书丰富、环境优美,太适合读书了。”

  张景芳不仅爱读书,还收藏了不少书,老家的房子里约有各类书籍一万多册,文史类居多,“都是这些年一点一点淘的,有时是书店,有时是卖旧货的摊子上,有的书出版日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老张还说,读万卷书还得行万里路,这段时间,他去了独山镇、响洪甸水库、毛坦厂镇等地,实地游览了从书上“读到的六安”。

  “我在图书馆读书时,看到不少老年人、学生的身影,看来大家很重视阅读。”采访的过程中,张景芳时常会提起“读书不只是青少年的事”这句话。当下是科技发达的时代,不少青少年醉心于网络游戏或喜欢捧着手机不放,忽略了读书的意义。“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离不开知识的积累,想要积累知识就要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年轻人不能忽视读书,老年人也不能。”在他看来,读书是不断充实自我的过程,从各类书籍中汲取知识,是他生活中的一大乐趣。读书还要杂,要“百花齐放”,多思考、多涉略,才能开拓眼界、锻炼脑力。

  据市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图书馆现有馆藏40万余册件,截至去年年底,累计读者办证37536张,图书流通量93.6万册次。馆内藏书除按照中图法进行分类排架外,还设置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皋陶法律专区”、适合文艺爱好者的生活艺术专区等,正在规划中的“六安文献专区”,将主打收录六安籍作家作品和六安地方文献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书籍。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邱杨 王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