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浪前行,涌动在血脉里的刚毅和奉献
红石嘴枢纽渠首工程 张孟舒 摄
库区移民小区 张孟舒 摄
库区高山生态茶园 汪于奎 提供
响洪甸水库 蒋常虹 摄
余家军穿行在山间小路上 徐缓 摄
梅山水库 蒋常虹 摄
70年的时光如刀似斧,镌刻雕琢的不仅仅是历史发展的印痕,更是每一轮不负初心的春秋。岁月无声,却留下奋斗者的步履铿锵,在继往开来、砥砺前行的时代征程上书写掷地有声的乐章。
巍巍青山,养育忠良;汤汤淠水,奔涌昂扬。从“水患之忧”到“民生之暖”的发展画卷越来越赏心悦目,这是心无旁骛谋发展,脚踏实地干事业,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精彩蝶变,更是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在百舸争流的进程中主动“进攻”、坚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把美好蓝图转化为生动现实的最佳答卷。
(一)
7月底,《流淌在档案里的人间天河淠史杭》纪录片摄制组来到金寨县麻埠镇采访的时候,一路穿山越岭,小雨纷飞。库区移民何德才老人,今年已经81岁,但是特别爽朗,坐在两层楼房宽敞的廊檐下,高声大语地跟我们交流:那时修梅山水库、响洪甸水库,淹掉金寨3个重镇,麻埠镇、流波镇、金家寨镇。老人家很自豪地说:“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我们老区人民的确为国家作出一定贡献。那时部分淹没区的农村人安排到寿县,城镇吃商品粮的人移到梅山镇,像我们手工业户,县里安排到鲜花岭镇。我那时13岁,虽然是故土难离,但是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群众还是听从安排,很支持的。”
安徽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金寨干部学院原副院长胡遵远查阅大量档案资料,曾撰文表述:为修建淠史杭工程,皖西人民奉献了50万亩耕地、搬迁了50万户居民,仅修建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金寨人民就奉献了10万亩良田、14万亩经济林,搬迁了近10万群众,淹没了金家寨、麻埠、流波3大经济重镇。金家寨是当时的金寨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抗日战争时期的安徽省会,人口8万余,城区方圆10多公里。麻埠镇是皖西最大的土特产品集散地,素以茶麻著称,是全国十大名茶“六安瓜片”的原产地,北宋时期就是全国12大茶市之一。流波以经营竹、木、盐、茶为主,是金寨县最大的竹木集散地。全县人均耕地面积由建库前的1.46亩下降到人均不足0.5亩(见金寨县人民政府《关于呈报梅、响水库抬高水位扩大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规划报告》金政(1988)99号)。
据史料记载,梅山水库位于淮河支流史河上游,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发电、旅游开发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1954年3月动工,1956年4月完工。坝高88.24米,全长443.5米。是由我国自行设计,当时堪称世界第一高的连拱坝,水库总库容22.63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1970平方公里。
梅山水库建成以来,充分发挥了巨大的综合功能,担负着为淮河干流蓄洪错峰的重要任务,保护下游金寨县城、叶集区、固始县城等重要城镇和宁西铁路、G40高速公路、G42高速公路、G312国道等重要基础设施,保护人口100余万人、耕地约500万亩。灌溉下游的安徽、河南二省五县区380余万亩农田,累计为灌区供水600多亿立方米。梅山水库从1956年到2010年金桃大桥建成前,千帆竞发的客货运场景也是极为壮观的,也见证了水上航运从竹排到摇橹风帆木船,再到挂浆机木船和铁船,到定浆机快艇的发展,是一段抹不去的50多年水上客货运历史。水库景区丰富的“绿色”自然资源同将军县“红色”革命资源紧密相连、交相辉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旅游优势。
响洪甸水库坐落在淮河支流淠河西源,大坝始建于1956年4月,1958年7月竣工,控制流域面积1431平方公里,总库容26.1亿立方米,居皖西六大水库之首,也是淮河流域库容最大的山谷型水库,是一座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旅游、养殖等综合利用、多年调节的大Ⅰ型水利枢纽工程。
值得骄傲的是,它拥有水库建设发展史上的四个“第一”:是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等半径同圆心混凝土重力拱坝;是淮河流域第一大山谷型水库;响洪甸水库附属工程响洪甸水电站四号机组是我国首创的第一台1万千瓦双水内冷水轮发电机组;2001年依托水库建成的混合式响洪甸抽水蓄能电站,为安徽省第一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抽水蓄能电站。
水利档案记载,响洪甸水库为防洪减灾提供重要保障。水库建成以来,先后为淮河蓄洪错峰100多次,特别是在1969年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中,大坝一次拦蓄洪峰10200立方米/秒,削减洪峰100%;1991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拦蓄洪水总量10.85亿立方米,占淮河洪峰总量的三分之一;2024年最大入库流量5330立方米/秒,出库流量1320立方米/秒(为建库以来最大),为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响洪甸水库为粮食安全提供水利支撑。它与佛子岭水库共同担负着淠史杭灌区660多万亩良田的灌溉任务。据测算,因灌溉因素增产粮食达100亿公斤以上,特别是在1978年、1994年、1997年、2019年、2022年等安徽大旱年份中,发挥了“当家库”的作用,保障了粮食安全。
为经济发展提供清洁能源,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腾飞。截至目前,常规电站累计发电超60亿千瓦时;是六安、合肥等城市和下游城乡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每年有3亿立方米以上优质水输入城市;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Ⅱ类以上水质标准,并有效改善流域生态,为“六安茶谷”提供生态保障。
近年来,水库管理处着力建设“效益、智慧、生态、平安、文化、幸福”水库,获得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安徽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机关档案目标管理一级单位等称号。
远眺闸门中央,刘伯承元帅亲笔题写的“红石嘴水利枢纽工程”几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站在进水闸上,能清晰地看到梅山水库的水在这里被一分为三,一路流入史河总干渠,灌溉安徽境内285万亩良田;另两路流向南干渠和史河故道,向河南省梅山灌区输水。它不仅是广大农民的“丰收之源”,更是上下游两岸住户的“定海神针”。
红石嘴枢纽渠首工程兴建于1958年,建设者们靠铁锹镐头,肩挑车推,劈岗切岭,填壑筑坝,四季苦战,直到1964年春,才显露雏形。引梅山水库水源向安徽、河南两省五县(区)供水,设计灌溉面积383万亩。经过岁月洗礼,红石嘴枢纽工程依然发挥着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也与时俱进地走进了新时代。
(二)
这是一群执着奋斗的人,这是一群开拓创新的人,这是一群不负初心的人。
金寨县是安徽省最大的山区县,集老区、库区、山区于一体。“老区、山区、库区群众不能躺在牺牲奉献的功劳簿上,如何走出自己的脱贫致富之路?”
十几年前,我就结识采访过金寨县梅山水库移民后代省劳模杜方平,他长期扎根于山村从事食(药)用菌生产研究,40年来先后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件,培育天麻、茯苓等新品种5个,申报“金寨天麻”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获得“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等称号。
金寨县中药产业中心主任杜继甫告诉记者,金寨县素有“西山药库”的美誉,拥有药源动植物237科1360余种,是灵芝、茯苓、天麻、黄精、桑黄等多种道地药材的主产区。先后获得“中国药用菌之都”“中国灵芝之都”“安徽省金寨县国家森林生态道地药材产业示范基地”“省级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特色产业集群(基地)”等称号。
近几年,该县把中药大健康产业作为乡村振兴重点产业,年均栽培灵芝、天麻、茯苓、黄精、石斛、桑黄等近5万亩,综合产值约45亿元,其中桑黄130万棒,桑黄段木栽培全国体量最大。经营主体710家,加工企业251家,综合产值61.5亿元。全县直接从事中药材生产经营的达6万人,惠及20多万人。
(三)
徜徉在“仙雾”缥缈的高山生态茶园,主要以梯田形式分布在水库上游的湖光山色之间,吸吮着茶叶的清香,采访金寨县麻埠镇种茶大户、金寨县绿叶康生态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明生,他介绍说:麻埠镇是六安瓜片的核心产区,响洪甸水库建好后,茶园灌溉得到了保障,生态比原先好了很多,茶叶品质也得到了提升,茶农的经济收入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众所周知,金寨茶叶历史悠久,金寨是安徽省乃至全国的老茶区之一,是“六安瓜片”的核心原产地,是全国100个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茶叶)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
金寨县农业产业发展中心茶产业研究员汪于奎大学毕业后在金寨茶业深耕近40年,对山区茶业发展了如指掌,说起茶产业如数家珍,情深意浓:全县现有茶园面积22.8万亩,年产干茶1.77万吨,一产产值20亿元,综合产值近百亿元。全县有20万人从事茶叶生产经营,茶产业已成为金寨农业支柱产业,是山区农民增收、脱贫群众致富的第一引擎。
这里生产的茶类较齐全,茶产业链条较完整,“六安瓜片、金寨红茶、金寨黄大茶、金寨篮茶、金寨白叶”五朵金花倾情绽放。六安瓜片、金寨红茶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六安瓜片2020年入选中欧地理标志首批保护清单,六安瓜片、金寨黄大茶、金寨篮茶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金寨茶人善于创新,2020年出台了夏秋茶开发奖补政策,在巩固黄大茶、炒青、红茶等基础上,加大“金寨篮茶”“金寨白叶”等研制开发;由金寨县大别山香源茶叶有限公司提供的金寨黄大茶,作为霸王茶姬的奶茶原料,冬季新款黄茶奶茶“晴山栖谷”于2024年11月29日在全国上新,头2天全国销量就达300万杯,开启了金寨夏秋茶进军原料茶的新篇章。
戏称自己是“茶痴”的汪于奎幸福而兴奋地说:依托茶叶和旅游资源优势,立足茶谷核心区优势,开启茶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先后建成大湾村茶旅融合示范区、蝙蝠洞“六安瓜片”原产地保护区、西茶谷六安瓜片主题公园、抱儿山生态茶园、留坪高标准生态观光茶园、龙潭半岛茶文旅观光园等多个茶园景区,精心打造油坊店乡西茶谷、花石乡大湾等一批乡村茶旅精品线路,“茶旅+民宿”“茶旅+研学”等业态拉动了全县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2024年接待乡村旅游651.5万人次,综合收入18.4亿元。
(四)
奉献,流淌在血脉里,成为可以传承的生命基因、可以赓续的行动自觉。
摄制组奔波麻埠镇,自然而然地要与“孤岛医生”余家军聊上一些话题。在跟踪关注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军子”的余家军25年来,每次坐着冲锋舟来到岛上齐山村跟他见面,依然会被新发生的事儿戳到心底,备受感动。2024年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他被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评为2024年度“最美医生”。
上世纪50年代,因修建梅山水库和响洪甸水库,产生大批移民。少数村民故土难离,选择在库区的山顶上住了下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多数居民迁离,目前,还有200多人住在响洪甸水库的海岛组,对留守在岛上的老人们而言,余家军不仅是医生,更是陪伴者。
2000年,余家军将一条渔船改造成简易诊所,正式建立海岛卫生站。为保障村民就医需要,他24小时不关手机,村民只要一个电话,他就第一时间驾船前往。遇到阴雨风雪天气,余家军和妻子不仅帮助治病,还为病人烧茶做饭,村民们激动地说:“军子的诊所,也是我们温暖的家啊!”
25年来,余家军风里来雨里去,无数次遭遇险情。但是只要村民需要,他就义无反顾地驾船前往,有时船行湖中时,大风骤起,小船就像一片树叶般在水中颠簸,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有时冬夜暴雪,库面雾气弥漫,如履薄冰,一心只想村民能够转危为安。
所幸的是,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船屋不断整修改造;2019年,诊所上岸了,现代化的诊疗器械、村民们需要的药品,一应俱全。余家军和父亲“让海岛组不再缺医少药”的约定,在日日夜夜的坚守中逐渐变成可触可及的现实。
淠史杭工程的每一寸堤坝、每一条渠道,都镌刻着“踏浪前行”的密码。从父辈们用血肉之躯劈开大别山阻隔的刚毅,到当代建设者用科技守护安澜、创造财富的坚守,这种奔涌在血脉里的倔强、赤诚,依然是“踏浪前行”的底气。当新时代的浪潮拍岸而来,淠史杭的儿女们一如既往地以“宝剑锋从磨砺出”的坚韧,以“把一切献给党”的奉献,让这条流淌着血汗的生命之河,永远奔涌在希望的田野上。(本网记者 徐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