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皋城万象>详细内容

老旧小区何以“优居”?
——我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照亮市民安居梦

编辑:毛晓倩 来源:皖西日报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5-08-26 11:04:32 【字体:

       斑驳墙皮换新装,坑洼路面变平整,恼人的污水进入了深埋地下的管网,绿意盎然的“口袋公园”与欢声笑语的休闲广场如星点般遍布全城……自2014年起,一场关乎千家万户居住品质的深刻变革,在我市老旧小区如火如荼推进。这场看似寻常的“里子”工程,一头托举着沉甸甸的民生期盼,一头连接着城市有机更新的发展宏图。

  2014年,我市先行先试,将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列为市级民生工程,一场以“安居”为核心的城市更新攻坚战正式打响。从中心城区破冰试水,到全域多点开花,十年磨一剑,成效斐然:2025年全市改造48个老旧小区,涉及7626户,计划投资2.85亿元,目前已全部开工;到今年年底,将累计完成改造383个小区,惠及居民128068户、改造面积1411.28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19.41亿元。

  这场规模空前的“突围战”,直指基础设施陈旧、配套不足等“老大难”问题,让幸福感沉淀于居民的日常生活。

  民心所向,改造所往:

  从“政府派单”到“群众点单”

  老旧小区改造,改的是“硬件”,暖的是“人心”。如何确保庞大的民生工程精准对接民心所盼?我市探索出一条贯穿改造全周期的“人民路径”——“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

  项目启动,“问需于民”是基石。街道、社区化身沟通枢纽,微信群线上问卷、纸质调查、“板凳会”……多种形式齐上阵,力求将政策讲透、把意愿摸清,让居民真正成为家园改造的“设计师”和“决策者”。“改造方案必须经居民充分讨论同意后实施,从源头筑牢民意基础。”裕安区房产管理服务中心老旧办负责人吴玉春介绍道。以金裕小区为例,开工前逐户走访,每栋楼建群实时通报进展,每步施工张贴告示并留24小时畅通电话。广泛的宣传动员和意见征集,成功将模式从“政府派单”转变为“群众点单”。

  改造推进,“问计于民”解难题。工程点多面广,矛盾在所难免。此时,街道、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凸显,化身“协调员”“润滑剂”,搭建沟通议事平台。材料样品公示、个性化需求协商、施工扰民调解、临时出行方案制定……居民意见被充分尊重,施工方与居民保持密切互动。

  霍山县南岭1小区的老党员鲁昌河对此感触尤深。他家所在的南岳东路一号巷家属区建于1979年,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去年初,得知小区被纳入改造计划,我就赶紧收集大家意见反映给社区。”鲁老不仅盼来了改造,更主动请缨当志愿者协助协调。困扰多年的污水堵塞、门前积水,在短短一个月内通过管网和路面施工得到根治。“看着巷道焕然一新,心里别提多敞亮、多满足了!”鲁老和邻居们的笑容是最好的肯定。

  效果评判,“问效于民”是关键。我市将居民满意度作为工程联合验收的“最后一关”,建立“有问必答、有疑必解”的闭环机制,真正将评判权交给居民,让“民生工程”成为实至名归的“民心工程”。

  精雕细琢,内外兼修:

  下足“绣花功”,焕发“新生机”

  老旧小区改造,绝非简单的“涂脂抹粉”,而是考验着“绣花”般的精细功夫。

  走进裕安区金裕小区改造现场,一派热火朝天:机械吊臂对老旧屋面进行防水精细作业;工人在管沟内紧张铺设崭新的雨污分流管道;斑驳墙皮被铲除,等待焕然一新。近两年,这个20余年的老小区,楼顶漏水、墙面剥落、管网破损、停车位短缺等“通病”集中爆发,居民改造意愿强烈。

  “7月1日进场,头号难题就是施工环境复杂,大型设备进场难、作业空间受限。”安徽山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江冯坦言,“同时,保障沿街商铺经营和居民正常生活不受大的干扰,是必须守住的底线。”施工方拿出“绣花”功夫,科学组织分段、错时、精细化作业,投入充足人力,在安全与民生双重保障下全力推进。

  改造的核心是直击痛点,提升体验:金裕小区新增80个生态停车位,监控、路灯全面升级,路面“白改黑”,增设垃圾分类点,并预留10个新能源汽车充电口。“盼了这么多年,终于要大变样了!”居民张玲看着日新月异的家园,满怀期待,“特别是听说要彻底解决漏水和停车难,还有充电桩,这真是改到我们心坎里了。”

  老旧小区改造亦是提升城市韧性的契机。2023年我市入选国家第三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这一创新理念被有机融入改造中。

  东苑小区的连片改造项目便是典范。这个曾获“安徽省优秀住宅小区”的“老先进”,也难敌岁月侵蚀。改造中同步实施的“海绵+”成为点睛之笔——精心设计并增设了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43处如同“会呼吸地面”的海绵设施。它们能有效收集、净化、缓排雨水,减轻市政管网压力,缓解城市内涝,补充地下水,显著提升小区及区域的生态韧性和应对极端天气能力。

  老党员张安余作为居民监督员,见证了东苑小区从“路面积水、管线乱如蜘蛛网”到“路灯亮、管线入地、柏油路平”的蜕变:“停车规范了,下一步物业管理也要跟上。以前投诉多,现在基本没了,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改变!”

  文化点睛,留住乡愁:

  让记忆有处安放,让社区独具韵味

  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物质空间的更新,更是社区精神和文化记忆的唤醒与传承。我市摒弃“千区一面”,注重挖掘文化内涵,营造特色氛围,让“乡愁”有处安放。

  舒城县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在改造中着力留住城市记忆。依托老街老巷、老厂区、文物古迹,挖掘文化底蕴,展现城市特色,延续历史文脉。截至目前,围绕舒城龙头塔等古迹,舒席厂、麻纺厂、六连车队等老厂区,已建成文化、法治等广场4个、口袋文化公园3个,修缮历史建筑1处,恢复老街老巷3条。

  金安区2024年改造的部队家属区绘制了拥军爱军主题文化墙;供电局南大院小区以大面积卡通墙绘装点,既有关爱老人的温情提示,也有文明生活的生动倡导,彩色画面为小区注入年轻活力,营造出独特氛围。“改造后,感觉小区的‘魂’回来了,文化生活也更丰富了。”市民张阿姨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从“忧居”到“优居”,从“将就”到“讲究”。老旧小区改造的针脚,正一针一线缝合着城市的记忆,编织着崭新的生活图景,改的是破败的楼宇、陈旧的设施,提升的是城市的温度、治理的精度;回应的是百姓最朴素的“安居”诉求,夯实的是社会和谐的基石。这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里,“安居”的突围正酣,幸福的底色愈浓。

  今年底,我市于2000年底前建设,且需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将基本完成改造任务,这份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必将惠及更多市民,照亮更多人的安居梦想,为我们的城市描绘出更加温暖、更具韧性的明天。(本网记者 黄雪彦 崔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