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实事 编织幸福生活

李台社区普惠课程——美术班正在上课
近年来,金安区清水河街道把服务群众作为社会工作的根本宗旨。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深入基层一线,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打造灵活就业基地、开设暑期托管班、关注宝妈自我提升等一系列务实便民举措,切实解决辖区群众最关心、最实际的问题,赢得了辖区居民的广泛赞誉。
非遗工坊,编织就业新希望
暑假期间,两个孩子在家玩耍,家住清水河街道李台社区碧桂园天玺小区的居民游苹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在家里编织绳艺作品了。“社区非遗工作室有专业老师给我们培训,工作能带回家做,不占场地,也不耽误接送孩子,时间特别灵活。”
作为一名“90后”宝妈,游苹春、秋学期接送孩子的间隙,大量闲暇时间都白白浪费了。2024年的一天,她在小区微信工作群里看到社区党总支书记杨健发布的绳艺“招工”信息,便立刻报名参加。经过专业的培训,游苹很快掌握了相关技能。如今,她既能照顾家庭、接送孩子,每月还能有1000多元的额外收入补贴家用。
像游苹这样实现居家灵活就业的居民还有很多。金安区三里桥街道太古臻城小区居民杨士容听小区其他人说起这份灵活零工,就跟着做了起来。“我也没特意统计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平均每天有30多块钱吧,干这个主要是时间自由,有空就能干,特别适合像我们这样的人。”
近年来,社区部分居民收入降低,还有一部分居民面临失业困境。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后,清水河街道李台社区“两委”迅速行动,多次走访企业,对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寻求解决办法。2024年,社区与绳艺非遗传承人王巧达成合作,在李台社区成立非遗工坊,为老弱病残、宝妈等群体打造就业创业平台。在非遗工坊的筹备过程中,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走访宣传,详细介绍工作模式与收益情况,打消居民顾虑。
李台社区非遗工坊负责人王巧告诉记者,非遗工坊主要面向老弱病残群体以及时间不固定的宝妈,通过社区宣传,有意愿的群众可以来这里接受现场培训,培训合格后就能把材料带回家制作。
在王巧的积极推动下,非遗工坊与广东、深圳以及长三角地区的众多精品店和工厂建立了订单式合作关系。王巧负责技术培训、原材料发放和质量把关等工作。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与交货效率,非遗工坊制定了严格的生产流程与质量检测标准,定期组织技能提升培训。
目前,非遗工坊的业务已辐射到周边街道社区,拥有50多名固定合伙人,累计100多人前来学习非遗文化技艺。一些学员从最初的零基础,成长为能独立设计、制作精美绳艺作品的能手,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市场畅销,还远销海外,让传统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多元课程,助力宝妈自我提升
据清水河街道李台社区党总支书记杨健介绍,在打造非遗工坊的同时,他们还十分关注宝妈们的个性化需求。为了更好地了解她们的想法,吸引她们参与社区活动,李台社区通过清水河街道“清小哥”微信小程序广泛征集她们的诉求。
李台社区还非常关注宝妈们的自我提升,社区通过投票的方式了解宝妈们的需求,发现美妆课程的呼声最高后,社区迅速行动,对接专业美妆老师,后期又开设了烘焙课和成人书法课,受到了居民的热烈欢迎。
为了让课程更贴合居民实际需求,社区提前开展问卷调查,收集居民在美妆、烘焙、书法学习中的常见问题与期望;课程开展期间,设置实践操作环节,鼓励居民相互交流、展示成果,还组织作品评比活动,激发居民的学习热情。
普惠托管,减轻家庭教育负担
孩子的艺体类培训成本是家庭不小的开支。清水河街道九个社区根据居民的诉求,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开设了趣味英语启蒙、篮球、书法等普惠课程,满足孩子们的多元化学习需求。此后,又陆续增设围棋、游泳等课程。目前,李台社区暑期托管班已招收110多名辖区学生,每周安排50多节课程,切实减轻了辖区居民的教育支出压力。
7月1日当天,清水河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清水河街道清水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清水河社区关工委联合举办的“童心向党迎七一 红色基因代代传”美术实践课开课了,授课老师通过讲解建党历史,引导小朋友们运用手中的画笔画出自己心中的军功章。
“往年孩子放假没有地方去,在家接触电子产品比较多,社区举办这个完全免费的托管班,减轻了我们家长们的看护压力,把孩子托管在社区,他们能交到很多朋友,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清水河街道清水河社区一学生家长说到。
近年来,清水河街道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优化社区服务,金安区清水河街道以辖区李台社区为首批试点基地,建立了以“智慧社区”为抓手、以“全科网格”为终端、以“幸福家园”为内容、以“民呼必应”为目标的城市社区治理工作机制,打造了“李台社区社会治理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平台集党建引领、党群服务、网格化服务、事件管理、服务事项、一张图六大功能为一体,并通过手机“帮李忙”小程序,打造“党建+智慧+微网格”的智能化治理模式,把行政管理、服务延伸到基层,形成一个上联政府机关,下联千家万户的服务网络。
在清水河街道,一桩桩民生实事不断落地,一个个基层治理难题得到破解,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不断提升,绘就出一幅和谐美好的民生画卷。(本网记者 沈春 王金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