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置房”到“安心房”的背后
——裕安区破解安置房登记困局暖民心
“证拿到手,这心里才算真正踏实了!”近日,在裕安区城南镇双桥湾小区,72岁的陈万金老人捧着崭新的不动产权证,脸上笑开了花。他的这份安心,源于裕安区不动产登记中心推出的创新服务举措,而像陈万金这样受益的群众,在双桥湾小区共有2864户。
时间回到2023年,陈万金老人回迁到双桥湾小区后,办理不动产权证成了他的一块心病。“年纪大了行动不方便,对着那些办证流程更是一头雾水。”陈万金坦言,当时真没少犯愁。让他没想到的是,裕安区不动产登记中心的工作人员主动找上门,不仅耐心讲解政策,还手把手指导他准备材料,把原本复杂的流程变得简单又顺畅。“工作人员一步一步教我,现在证办好了,晚上睡觉都香了。”老人的话语里满是感激。
同样被这份温暖打动的,还有65岁的小区居民戚世芳。“之前因为开发商抵押土地的问题,证一直办不下来,心里总像悬着块石头。”戚世芳说,那段时间她整夜睡不着,甚至动了“哪怕赔点钱也要把房子卖了”的念头。让戚世芳没想到的是,有一天社区突然打来电话:“区里成立了专班,专门解决咱小区的办证问题。”第二天,她就见到了专班的工作人员,对方不仅详细解释了“办理不动产权证书需要哪些材料”“小区目前办证存在哪些困难”“历史遗留问题如何逐步化解”等专业问题,还当场承诺“三个月内一定办好”。“他们真的说到做到了。”戚世芳指着手机里的聊天记录说,专班的工作人员每周都会发一条进度提醒,从“办证难问题已经化解”到“初始登记已完成”,再到“可以领取不动产权证”,每一步都清晰明了。“他们一次次沟通,一遍遍跟进,现在证终于拿到了,这下是真的安心了。”戚世芳感慨地说。
这些温暖的变化,源于裕安区创新推出的“政府担保+容缺办理”服务模式。在裕安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不动产登记大厅,记者看到“双桥湾项目专窗”前始终有人排队,但秩序井然。窗口工作人员刘德健一边扫描材料一边说,现在通过“政府担保”,由相关部门出具担保函并有区政府分管领导签署意见,承诺在规定期限内解决开发商的遗留问题,区不动产登记中心采取“先容缺、后补缺”的方式,先行解决群众的办证问题,大大缩短了办理时间。在采访期间,记者了解到,先行“容缺办理”涉及到的相关材料目前已全部补缺到位。
为让政策真正惠及每一户居民,该区还下足了“绣花功夫”。针对小区里像陈万金这样的老年群体,工作人员带着移动采集设备,分成三个小组逐栋楼上门服务,从上午八点忙到晚上七点,连午饭都是在楼道里啃面包解决;该区还专门设立窗口提供延时服务,通过容缺受理、并联审批等方式,加速推进办证进程。
“群众盼了这么久,我们多跑一公里,群众就能少等一天。”裕安区不动产登记中心主任徐为勇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本厚厚的《办证进度台账》,每一页都记着哪家的材料齐了、哪家还缺什么手续,旁边用红笔标着办理时限。为了加速推进,该中心还推出延时服务,每天下班后延长两小时办公,周末安排专人值班。
这场民生工程的推进,更是该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写照。区里把解决“登记难”作为检验干部作风的试金石,建立起“社区收集—部门会商—限期办结”的闭环机制。城南镇党委书记程刚每周都会主持专班会议,把2864户居民的办证进度分解成五项具体任务,落实到每个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当场就拿出解决方案;谁要是推诿扯皮,立刻通报批评。
从“安置房”到“安心房”,这一字之变的背后,是基层干部把群众的“烦心事”当成“心头事”的担当,更是新时代政务服务温度的生动注脚。如今的双桥湾小区,傍晚时分总能看到这样的景象:老人们在广场上散步,孩子们在滑梯旁嬉戏。陈万金老人成了小区里的“义务宣传员”,遇到有人打听办证的事,他总会拍拍胸脯:“放心吧,现在政府办事效率高得很,保准让你安心!” (赵宇 仇保勇 本网记者 桑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