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冲乡 :民房变民宿 山区变景区
——霍山县大力发展民宿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七月份以来,我这‘水岸闲居’接待游客400多人次,收入有四万多元!”站在自家焕然一新的民宿庭院里,霍山县磨子潭镇胡家河村村民蔡家兵难掩笑意。曾经闲置的老屋,如今成了游客青睐的“网红打卡地”;曾经需要外出务工的村民,如今在家门口就能稳定增收。这一切的改变,源于霍山县以民宿经济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霍山县紧扣“旅游兴县”战略与和美乡村建设要求,将目光投向乡村中“沉睡”的民房资源,以“旅游+民宿”模式为抓手,推动民宿产业从“零散发展”向“专业规范”转型,走出了一条“山区变景区、资源变资产、民房变民宿”的特色振兴路。
在磨子潭镇胡家河村,“古月乡宿”品牌的崛起成为这一转型的典型缩影。起初,村民对老屋改造心存疑虑:“窗户改大了会不会漏风?空间重新布局后会不会显得更挤?”为打消村民顾虑,村“两委”在镇党委、政府和县文旅局的支持下,先行组织50余名村民前往安庆市岳西县石关乡“一宅两院”、魏岭乡“金榜乡村”等地考察学习,实地感受民宿运营模式与改造成效。回来后,又针对性开展厨艺、餐饮客房服务、接待礼仪等技能培训与考核,还为新开民宿统一设计制作和安装店招,从规划到落地全程“保驾护航”。
短短3个月,胡家河村就新开“古月乡宿”10家,建成村级民宿接待中心,并建立“统一经营管理、统一市场营销、统一质量标准”的“三统一”机制,让分散的民宿拧成“一股绳”。如今,走进胡家河村,昔日蒙尘的老屋已蜕变为“大窗引阳光、庭院藏雅致”的特色民宿,古风与新韵交织,“古月乡宿”的招牌在青山绿水间格外醒目,全村此类民宿已达20余家。
更让游客流连忘返的,是民宿中融入的乡土情怀与文化温度。在“古月乡宿”,游客可走进炒茶工坊,跟着老师傅揉捻鲜叶,体验制茶全过程;也能坐在竹编课堂,将柔韧竹篾编织成专属纪念品;村民自家种的青菜、林间散养的土鸡,经乡土厨师精心烹饪,成为游客赞不绝口的“古月风味”。“这里的民宿有特色,住得舒服、吃得地道,下次还想带家人来!”一位外地游客的评价,道出了“古月乡宿”的吸引力所在。
民宿发展不仅让游客“留下来”,更让村民“富起来”“乐起来”。胡家河村优先从本村招募民宿管家、厨师、保洁等工作人员,许多曾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经过培训后实现职业转型,月收入稳定可观。村“两委”还从民宿公共收益中挤出资金,为村里安装路灯、接通自来水、整修村道、清理河道、添置健身器材,一件件民生实事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幸福感节节攀升。
胡家河村的变化,是霍山县民宿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在单龙寺镇,“皖香居”民宿主理人刘山青依托祖传“刘家花屋”,挖掘本地“十大海”特色餐饮文化,不仅自家民宿生意红火,还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民宿,让“守着老屋吃旅游饭”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截至目前,霍山县已培育民宿、农家乐400多家,其中国家丙级旅游民宿1家、皖美金宿6家、皖美银宿12家、“大别·乡宿”9家,直接带动1.1万名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从闲置老屋到精品民宿,从传统农业到文旅融合,霍山县以民宿经济为纽带,让乡村的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更多村民共享乡村振兴的红利,也让一个个像胡家河村这样的山村,在守护青山绿水的同时,蝶变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本网记者 汪娟 通讯员 解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