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县委”的烽火传奇
舒城县南港镇沙埂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学习“女县委”先进事迹。 (本网记者 黄雪彦 摄)
1938年的皖中大地,硝烟弥漫。日军铁蹄践踏下的舒城,却有一群年轻女子以柔弱之躯扛起了抗日救亡的大旗。她们中最年长的不过二十七八岁,最小的才二十出头,却在山河破碎之际,以坚定的信仰和无畏的勇气,书写了中共党史上罕见的“女县委”传奇。
1937年7月,卢沟桥的炮声震碎了上海的平静。女共产党员鲍有荪被迫辍学,与党组织失去联系。这位合肥姑娘没有退缩,她辗转回到安徽,找到同样因苏州监狱释放而返乡的舒城籍党员傅承铭。两位年轻女性在国难当头之际,毅然决定“找党去”!
同年11月底,两位姑娘冒着战火奔赴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董必武亲自接见,并指示她们返回舒城后重点开展三项工作:发展党组织、建立抗日武装、做好统战和救亡工作。寥寥数语,重若千钧。带着这份嘱托,她们返回舒城,于1938年1月成立中共舒城特别支部,书记鲍有荪、委员傅承铭和李默予,被百姓称为舒城“女特支”。至此,三位姑娘以学堂为据点,白天教唱救亡歌曲,夜晚油印传单,将抗日的火种播撒在舒城的田间地头。
“40多年前,鲍老晚年时我们曾拜访过她,虽已年迈,但精神矍铄,谈起当年寻找党组织的经历依然记忆犹新。”《舒城革命史》主编李卫生回忆说,“想象一下,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两位年轻女性徒步数百里,身无分文却信念坚定,这是何等感人的革命精神!”
1938年5月,新四军第四支队进驻舒城东、西港冲,抗日烽火愈燃愈烈。同年8月,中共舒城县委正式成立,县委班子仍由女性主导:书记鲍有荪、组织部长徐平、宣传部长林轩。11月,鲍有荪调任巢县,临行前她将县委印章交给徐平:“舒城就托付给你们了。”第二届“女县委”就此接棒。那段时间,徐平带领县委成员白天组织训练班,夜晚摸黑翻山传递情报。
“‘女县委’的诞生,标志着舒城党组织建设进入一个巩固壮大的新阶段。在她们的领导下,党的基层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至1939年底,全县已拥有东沙埂、秦家桥、晓天、中梅河、曹家河、干汊河、沙河观、安菜山、城关、西汤池、东西港冲等11个区委以及1个中心区委,党员队伍迅速发展到两千余名。”舒城县委史志室办公室主任夏晓倩介绍。
但快速扩张也带来隐忧。当时党的一些基层干部和农民党员急于扩大组织,发展党员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因而存在着组织发展太快、太急等问题,造成了部分组织不纯、党员素质不高的现象。为此,县委批评了一些干部和党员,要求发展党员要以贫雇农和工人为主要对象,同时注意在抗日工作团、流亡学生和本地知识青年中培养发展。并且,针对具体对象,规定了一定时间的候补期。
与此同时,为提升党员素质,“女县委”先后举办4期党员训练班,培养了大批地方干部。她们还创新宣传方式,领导县、区动委会创办《舒城战报》《新潮》半月刊等报刊,组织文艺宣传队深入山乡,用标语、歌曲、戏剧等形式点燃民众的抗战热情。一时间,舒城大地处处可见五彩标语,救亡歌声响彻每个角落。
武装斗争方面,“女县委”同样展现出非凡胆识。鲍有荪兼任东沙埂游击大队大队长期间,带领队员开展破袭战,埋地雷、砍电杆、毁桥梁,有效扰乱了日军行动。最令人称道的是“夜袭南港”战斗,李卫生赞叹:“当时有五六个鬼子把枪架在河边上,在南港河洗澡,鲍有荪带人不费一枪一弹,把几个日本鬼子全部活捉。”
1939年3月,“女县委”完成历史使命,班子调整易人。但她们的影响深植舒城:2000多名党员成为抗日中坚,配合新四军第四支队在此歼敌。更难得的是,她们打破了“女子不出闺门”的旧俗,用生命最绚烂的年华,诠释了何为“巾帼不让须眉”。
80余载岁月更迭,“女县委”的故事已融入舒城血脉。在近期南港镇沙埂村党支部组织的一次主题党日活动中,村妇联主席徐进平感触颇深:“作为一名女性干部,我们要以她们为榜样,学习她们身上那股不服输的韧劲,那种敢担当的勇气,那份为人民的初心。”
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舒城“女县委”以其特有的坚韧与细致,领导着全县党组织,成为皖中地区抗日洪流中一面鲜艳的巾帼旗帜。1938年2月,在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的推动下,六安境内先后组建20个直属工作团、十多个委托工作团。各县迅速成立青年、农民、文化、工人、妇女、儿童抗敌协会990个,会员11万多人。皖西地区形成了全民抗战的洪流,谱写了抗战史上的壮丽史诗。(本网记者 黄雪彦 宋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