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忙碌与幸福同在
——记皖卫附院(市二院)儿科护士长杨梅
杨梅正在照护患儿。 江亚男 摄
“近期发热咳嗽的小患者比较多,要做好体温监测,定时翻身拍背,密切观察排痰情况,保持气道通畅”
“要重点关注28床孩子的意识及生命体征,加强安全护理,以防再次惊厥”
……
6月28日上午,在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市二院)儿科病区,护士长杨梅正在带领交接班人员共同查房,细心交待护理注意事项。坚守临床护理一线20年,从最初的惶然应对到如今的从容不迫,她用责任心、耐心、细心、爱心,呵护患儿健康快乐的成长,也带领着儿科护理团队从稚嫩走向成熟。
自2003年参加工作以来,杨梅凭着对孩子们的喜爱,毅然选择了儿科这个特殊的科室。儿科又被称为“哑科”,面对的多是不大会表达的小患者,这给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喂药时,抗拒哭闹是常见;输液时,越小的孩子血管越细,留置针穿刺难度越大,若没有一次成功,孩子一哭,家长就慌了,医护人员压力陡增。
“要想提高穿刺技术,只有多练习,熟能生巧。”在每次查房和日常带教中,杨梅总是把这些叮嘱挂在嘴上。静脉穿刺第一针特别重要,当年她的第一针没有一次性成功,为此懊恼了很长时间。“那是在呼吸内科实习时遇到的一位肺癌化疗的老年病人。”时隔多年,她仍清楚的记得,老人血管非常难找,感觉找对了位置,一针下去,却“鼓包”了。看到杨梅慌张自责的模样,老人安慰她说,“没事,不疼,你大胆扎就行!”
患者的鼓励也让杨梅第一次体会到护理功底过硬的重要性。为了尽快上手,她就买来萝卜练手,“萝卜的手感与人相似,所以更好找感觉。一个萝卜能练习两三天,每个萝卜都被扎得千疮百孔才换下一个。”就这样,连续扎了一两个月,萝卜用了好几斤,逐渐形成稳定的肌肉记忆。现如今,各种深、细、弯的血管,她都能淡定应对。遇到穿刺困难的情况时,同事们会第一时间向她求助,她随叫随到。“宝贝,来,跟阿姨玩个游戏,看看谁最勇敢,”说话间,手起针落,往往孩子的反射弧还没达到,已“一针见血”。
2011年,医院成立新生儿监护病房,实行无陪护管理。入院患儿中不少是急危重症,每2小时一次的翻身、拍背,每3小时的喂奶、换尿片,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做好雾化排痰、清理呼吸道、用药治疗等,事无巨细。病房开设没多久,就收治了一名孕30周的早产儿,“那孩子送来时自主呼吸十分微弱,体重只有2斤多一点,小小的身躯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身为母亲,杨梅最能体会病房外焦急等待的父母内心,她和同事们不分昼夜的守护着这个孩子,细心观察记录评估病情变化,及时反馈给医生,医生根据情况调整诊疗方案。喂养上也不能疏忽,“最开始通过鼻饲管喂3毫升奶,根据情况再慢慢加量。”最终,在杨梅和同事们的精心治疗和细致护理下,坚强的小生命不断突破着呼吸、感染、营养等各种关口,各项重要指标逐步恢复正常,一个月后顺利出院。
工作中,杨梅始终保持着一颗热忱的心对待患者,业务上,也一直重视自身的内涵建设。她十分珍惜每一次实践机会,积极参加查房、科室病例讨论等,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和技能熟练运用于临床。2009年,她在全院率先取得安徽省儿科重症监护专科护士资质。
作为科室的“大管家”,既要协同医生参与救治,又要抓好科室管理,这些年来,杨梅率先垂范地扮演好各种角色,用高效的管理推动科室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确保患儿的安全,杨梅会定期带领护士评估患者,采取个性化护理,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第一时间解决、整改并持续追踪。针对护理中存在的难点,从源头入手,明确护理工作重点,规范护理质量标准,并落实到每个护士的全程工作中,使护理质量管理有章可循。同时,把患者家属满意度作为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让患者真正从质量管理中受益。她特别注重对年轻护士的培养带教,经常手把手指导练习小儿静脉穿刺基本功,带领技术骨干开展护理新技术、新业务。在她的表率下,儿科病区的护理工作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数年来无医疗事故和差错发生,在省、市级各项业务技能大赛中,团队也屡获大奖,杨梅也被评为全市卫生健康系统优秀个人。
抗疫三年,在完成儿科护理本职的同时,杨梅始终奋战在抗击病毒、抢救生命的最前沿。随着政策的优化调整,2022年底,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为了保障市民的就医需求,在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儿科团队果断搬入新的门诊内科综合病房大楼,增加床位,日夜坚守,艰苦奋战1个月,圆满完成了上级政府、主管部门及院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2023年10月,支原体肺炎流行期间,儿科病房一床难求,杨梅合理排班,并在高峰时段增加护理人员配备,灵活调整床位用途,同时积极加强与医疗、药事、检验部门的沟通协作,优化诊疗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的开展,护士们都说,得益于有一位尽职尽责的护士长,而杨梅总说,“我有一群可敬可爱乐于奉献的护理姐妹们。”
在患儿的眼中,她是可亲的“护士阿姨”,但是在自家孩子心中,她却不是一位称职的妈妈。“两个女儿总说‘我们没有妈妈科室的孩子们重要’。”说起孩子的埋怨,杨梅瞬间红了眼睛,“没办法,要忙的事太多了。”今年5月,她破天荒在家躺了4天,因为椎间盘突出需要理疗,“这也是除了产假外休得最长假期了”,她调侃说。
有人说,宁静可成事业,平凡却见感动。杨梅,作为一名临床护理工作者,没有惊心动魄的豪言壮语,没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却用满腔热情和实际行动,弘扬着甘于奉献的南丁格尔精神。在对患儿多年如一日的用心善待中,她感受最多的是幸福,“一到病房看到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他们坐在病床上冲着你笑,心里特别暖。”(记者 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