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女画家 笔墨绘人生
走进中共舒城特别支部旧址展馆,由于缺乏历史影像资料,馆内用近50幅画作生动呈现的历史场景格外吸引人。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画都是舒城县桃溪镇的农民女画家姚玉兰的作品。“一共画了40多天,平均一天一幅多,能够得到主管部门领导和游客们的认可和赞赏,我觉得再辛苦都是值得的。”谈到创作的经历,姚玉兰显得十分自豪而又从容。
姚玉兰的画室十分简陋,位于舒城县城的一个小区,同时也是丈夫从事水电维修的门店,一眼望去,满满当当的全是画作,墙上、屋角、桌面,或挂或堆或叠或铺陈,每天姚玉兰麻利地忙完家务后,就一头扎在这里。她的画以工笔人物花鸟为主,兼写意人物山水花鸟,创作的题材既有文翁、梁祝、仕女、昭君出塞图等历史人物故事,更多的是体现当下风貌的人物形象,城市清洁工、抗疫英雄、抗洪战士、留守老人和儿童等,还有应邀创作的红色革命题材等。工笔细腻传神,如实境呈现,令人叫绝;写意酣畅淋漓,大气磅礴,给人强烈的震撼。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姚玉兰出生在舒城县千人桥镇的一户农家,早年因为父亲做养殖生意,家境富裕,生活幸福。从小就喜欢画画的她,一直被美术老师看好并指导,进入合肥三十一中读初中时,她的一幅作品还获得了全校书画展览一等奖。但也就在这一年,姚玉兰的父亲生病,生意不能打理,还需要支付昂贵的医药费,家道中落,负债累累。随着父亲的去世,姚玉兰与哥哥同时辍学,一家人回到农村,开始了艰难的生活。母亲带着哥哥外出打工,姚玉兰在家带弟弟。又过了几年,母亲为姚玉兰物色了婆家,让她早早地嫁为人妻。
在姚玉兰的脑海里,至今清晰地烙印着初嫁到桃溪时的情景。插秧割稻等农活一样不会,插秧插成歪歪扭扭的小长条,割稻半天割一棵,挑担时用双手抱着扁担跌跌撞撞迈步,不知流了多少眼泪。但骨子里的坚强,还是让她一有时间就坚持画画。村里的人都说,姚玉兰的婆家娶了一位只会画画,不会干农活家务的媳妇。可是,姚玉兰偏偏不认命,她始终坚信,别人能干的,自己也能干,并且能够干好。慢慢地,她所有农活都会做了。尽管如此,她依然没有向生活低头,白天忙得再累,晚上收拾好锅碗,饭桌抹干净,她便在上面铺上白纸开始画画,一画就到深夜。没钱买宣纸,就用白纸代替。
又过了几年,孩子出世了,迫于经济压力,姚玉兰把孩子交给婆婆,和丈夫外出打工。打工期间,姚玉兰身边始终有个画画的本子,买不起绘画书籍,看到街上好的广告招贴画,就拿起本子和笔,临摹勾线。时至今日,姚玉兰也是既守店做生意,又要做家务带孙子,每天忙得团团转,只有到了晚上才能静心画画。
居住的空间很小,绘画的桌子只有一平方米,画大点的画只有将阁楼的东西挪开,跪在地上动笔。人生与绘画是艰辛的,但因为热爱,成了疗伤的精神寄托,画着画着,心里便充满了暖暖的阳光。
功夫不负有心人。姚玉兰的画作已达上千幅,多次获奖,多次入选省、市美术展,并被各类场馆收藏以及收入画集。为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姚玉兰经常阅读唐诗宋词和古典文学名篇名著,学习写诗填词,增强国学基础,也取得了一定的收获,成为舒城小有名气的画家和诗人。2019年,姚玉兰成为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现担任舒城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周瑜书画院副院长、李公麟书画院院士和舒城县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
如今,每次回桃溪老家,姚玉兰总不忘带上画本,静静地寻一个角落写生。现在的乡村已经不同以往,处处都是风景,姚玉兰随意取一个角度,对准一处所在,勾抹到画纸上就是一幅美丽的画。
“我就是个纯正的农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除了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更得益于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得益于地方浓厚的文化氛围。”姚玉兰感慨地说,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培育乡村文化人才,她很荣幸能够参与一些地方党委、政府举办的重要活动。期待未来的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同台辉映,她愿为此充当接力棒,做好“传帮带”。(记者 黄雪彦 通讯员 丁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