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嫂黄晓红和她的“大头农家乐”
勤劳人家先致富,向阳花木早逢春。6月3日,星期六,在大别山腹地玉皇尖脚下的“大头农家乐”里,“军嫂”黄晓红依旧忙得两脚不沾灰。当天是周末,“军哥”明福庭赶过来帮忙,厨房里一阵乒乒乓乓的响动,半个多小时后,一桌丰盛的“农家饭菜”就端上了饭桌。
黄晓红是明福庭入伍之前定的亲。明福庭1984年10月入伍,1989年4月带着七级伤残退伍。作为一名伤残退役军人的妻子,黄晓红既要相夫教子,又是操持家务。如今,已年过半百的黄晓红带着两个支架,又开起了农家乐。“我们大别山区山清水秀,每到周末来山上游玩的人特别多,我们商量着就在这玉皇尖下开一家农家乐。”黄晓红介绍道,“给农家乐取一个什么名字呢?有人建议用丈夫的雅号‘大头’来取名,我们也就顺从大家的意思,就叫大头农家乐。”说话间,黄晓红把眼角漂向了明福庭,其爱意依旧温馨而浓烈。
明福庭退伍后被安排在县林业局工作。30多年来,明福庭先后转战上土市中界岭林业检查站、诸佛庵杨泗岭林业检查站、漫水河林业执法中队等林业执法岗位。无论丈夫离家远近,黄晓红都是住在太平畈乡下,一边孝敬公婆,带着儿子读书;一边操持家务,耕种庄稼,从没让丈夫因家务事而分过心。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明福庭总是回到妻子身边,在农家乐里掌厨。“我们自己种菜,自己制做,绝不掺假。”明福庭抬头看了看挂在大门正中的“光荣之家”牌匾,然后接着说,“如今城里人大鱼大肉吃腻了,周末来山里就图个农家味。”
“我是一名军嫂,门头上常年挂着‘光荣之家’的牌匾,开农家乐就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黄晓红说,“我们买菜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以脱贫户、五保户为主。”张家登村民组73岁的何云中老人,常年带着一位69岁的单身弟弟过日子,家中靠着五保金和养猪、养鸡的收入生活。每到秋冬时节,黄晓红就到何家收购10多只土公鸡和半头猪肉。“不能把整头猪都买来了,还要留一部分给他们自己吃,毕竟都是70岁的老人了。”明福庭每次买他家的土特产品,都是带着现金,从不打白条,也不扫微信,他知道老人不会用微信。
万家湾村民组有一位低保户万德成,天天都在山上放羊。每年冬天来临前,明福庭总要到他的山上去买几只羊,也一样现金结算,而且给的都是当地的最高价。万光成告诉笔者:“我家养羊从不加饲料,全是地地道道的山羊,明福庭看中的也正是这一点,不过他给的价钱也公道。”万光成的羊一般都比较好卖,但不管行情如何,他每年都要给明福庭留下几只。
明福庭在部队时就喜欢帮厨,也悄悄地从厨师那里学了几手。退伍后,他根据家乡菜特色,加上在部队时掌握的炊事技巧,与妻子黄晓红一起开展两结合创新,总结出“油归油”烧菜法,他们制做的“红烧黑毛猪肉”“红烧腊猪蹄”两道拿手菜,都是实行“油归油”制做,通俗地说,就是猪肉里的肉油全部养在菜锅里,一律不外流,也不添加其他油类,实行纯正的“猪油对猪油”工作法,从而保证了汤菜的原汁原味。一次,一位离开故乡70多年的老将军,回到大别山后点名要吃地地道道的农家菜,家人把他带到“大头农家乐”。明福庭见老将军牙口不好,就特意把腊肉炖的时间长一些,并用文火慢炖,让腊肉由内到外慢慢炖烂,并散发出特有的清香。老将军闻到香味后就迫不及待地要吃菜了:“我好多年没闻到这样的肉香了,这才是家乡的味道啊。”老将军吃过一餐后,临走时又来吃了一餐,并把剩下的菜肴全部打包带回了北京。
一日军旅人,终生军人情。明福庭退伍30多年来,血管中始终流淌着军人的血液。在林业执法工作中,他一丝不苟,与同事们一起先后查获数十起侵害野生动植物案件,为生态霍山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明福庭还对地方公益事业倾注爱心。2012年,太平畈乡修建栗(栗树岭)王(王家店)公路时,明福庭见工地上人手不足,就主动报名,在工地上一干就是30多天。
如今,军嫂黄晓红已有两个孙女了,一家6口人虽然分住两处,儿子、儿媳和孙女们住在城关,而老两口依旧住在大山里,但一家人只要见面了,总是其乐融融。
“喂,是军嫂吗,明天中午给我们留个小厅,有几个朋友从合肥过来……”我们刚刚吃过午饭,订饭的电话就响个不停。看来,“军嫂”“军哥”的周末又不得清闲了。(刘伟 张同球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