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区域化 品牌绿色化——漫水河百合协会搏击市场显身手
初夏,在位于安徽省广德市东亭乡高峰村境内的百合种植基地,一望无际的百合长势喜人,丰收在望。百合种植大户储贻兴、陈虎看着即将收获的百合乐得合不拢嘴。
霍山县漫水河镇百合产业协会成立于2005年,共有会员260余人。近年来,协会紧扣“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紧紧围绕政府制定的“政府服务,科学引导,以村示范,整体推进”的百合发展战略,引导带动广大百合科植户发展百合生产,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百合产业跨区域发展。
漫水河百合最早起源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由该镇原下埠河村几位药农开始试种,八十年代中期,当地农民开始移栽,九十年代初开始小批量种子交易。但由于缺乏技术,不成规模,群众种植热情不高。1998年政府通过充分调研,响亮地提出了百合富民强镇战略,通过在原下埠河村示范种植,一举获得成功,逐步向全镇推广。随着百合种植面积与产量的不断增加,当地曾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前往上海十六铺、江桥等蔬菜市场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为漫水河百合进军上海大市场开辟了有利通道。1999年,全镇百合种植由原来的300多亩扩大到3500亩,2004年发展到1万余亩,年产鲜百合1万余吨,创产值近亿元。基地面积逐年扩大,产品价格稳中有升。
漫水河百合作为霍山县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之一,通过多年来的摸爬滚打,逐渐摸索出一种独具山区特色的种植模式,如轮茬种植,渗透式浇水等。为进一步做大壮强百合产业,该镇及时瞄准了市场做文章,先后多次组团赴上海、甘肃、江苏、浙江、湖南等大中城市进行市场调研,积极采取“内建基地,外联市场,协会带动,有序上市”的营销策略,从而大大化解了市场风险。随着百合产业的不断发展,百合产量不断攀升,加之上海市场对鲜百合品质的要求相当严格,因此,鲜百合的运输成了一道制约山区群众生产发展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成了百合协会一班人的“心头病”。时任漫水河镇万家山村党支部书记、百合协会副会长的何申斌立即召开百合协会会员代表会议,决定到上海市场去看个究竟。通过与中山、北郊、江桥等大型市场负责人一起研究,以及走访部分经销商和个体商贩,对市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2005年,百合协会组织会员代表和种植大户,在镇街道组建了百合运输小组,当年仅通过百合运输小组统一运输到上海的鲜百合就达1000多吨,价格每百公斤提高10一20元,产品增价近100万元。通过采取“协会联运,分级销售,集中运输,有序上市”的运作模式,不仅让农户省时、省力、省心,节约车辆成本,而且使漫水河百合在上海市场的占有率逐步攀升,更重要的是确保了品牌效应,为群众带来了实惠。
近年来,由于百合市场营销模式的转变与漫水河百合跨区域种植结构的调整,当地百合种植大户分别前往湖北蕲春,安庆岳西等地租赁土地兴种百合。家住漫水河镇万家山村百合种植大户储贻兴、陈虎、黎元峰以及街道的李思福、余胜武等10多种植大户还把百合基地建在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农村。不仅让自己先富裕起来,还使漫水河百合美名远扬,声播四方。(刘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