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老年大学圆了村民“大学梦”
这两天,霍邱县长集镇的乡亲们忙罢手头的农活,纷纷当起了按时上课的学生。从去年4月初开始,长集镇开办老年学校,丰富多彩的课程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学到了文艺技能,圆了“大学梦”。
从零开始
开启乡村老年教育新模式
下午2时,长集老年学校的学员们三五相约来到教室,准备上当天的太极拳课。74岁的曹启强说起现在的学习生活,满脸喜色,“过去,我们在家里就是务农种田、带孙子,生活过得很乏味,现在我们走出家门走进校门,来到老年大学上课,讲讲笑笑、开心欢乐的同时,学习知识,强身健体,老师们教学都非常认真,身体也锻炼了,生活又充实又快乐。”
“我们镇老年学校占地面积2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目前老年学校开设书法、智能手机、广场舞、太极拳、文艺、二胡6个教学班,建有阅览室、棋牌室、办公室,学员140多人次,另有远程教育学员53人。”长集老年学校校长邵德三向记者介绍,镇里重点村级老年学校1所,8个村级教学点,全镇参加老年教育学习合计1140人,教师5名。“镇村两级老年学校一律免费入学,每个学科每周两个课时,和城市老人不一样,为了方便村民上学,我们是每天下午上课。”
长集镇还成立了老年教育委员会,党委书记孙文刚担任名誉主任,分管的党委副书记刘金成任主任,同时成立了老年学校委员会,选配了一名校长、两名副校长、一名教务主任负责学校日常管理工作。
为解决老年学校校舍,镇里从计生服务所腾出8间房子作为校舍,投资15万元把旧房改造成教室和办公室,配备了桌椅、磁性黑板、讲桌、投影、空调等教育教学设施。“去年学员增多,学科增加,原有规模不能适应发展需要,镇里将计生服务所西头的全部房屋腾给学校,投入资金10多万元进行二期改造,增添了教学设施。你瞧,学校现在扩大了一倍,场地宽阔,房屋充裕,设备齐全,有空调,有电话,有无线网络,人人有课桌,处处有监控,教学有投影,镇上老年人都爱呆在这里学习、娱乐、休闲。”长集镇副书记刘金成说道。
鼎力支持
打通老年教育“最后一公里”
记者了解到,建校过程中,长集镇党委、政府花费大量精力,选择校址、研究修缮方案、实地考察、现场办公……“我们的教务主任裴国璋今年88岁了,老伴去世,独居生活,又买菜,又学做饭,还担任学校的太极拳教学,学校教学又忙又累。党委政府知道后,对他非常照顾,解决他的后顾之忧,让他轻松上阵。”邵德三告诉记者,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别小看这样一座小小的乡镇老年学校,大家都付出了很多心血,分管组织工作的副书记郭平发现老年学校的电脑陈旧,立即将自己使用的新电脑搬给老年学校。镇组织办公室作为办实事的项目给老年学校翻修雨篷,分管副书记刘金成处处关心老年学校的发展,对老年学校提出的合理要求及时研究,有求必应,镇长卢昌庚调来长集镇第一周就主动参加县老年大学长集分校的揭牌仪式。
党委、政府不仅从校舍和场地上给予支持,资金上也大力支持,先后两次投入30多万元对学校进行改造修缮、添置办学设备。“你看,我们学员上课用的笔墨纸砚也是学校提供。”邵德三介绍,为了让教师安心工作,老年学校刚建立时就研究确定教师的待遇,参照县老年大学的标准给予补助,并且半年一兑现,班长也给予适当补助。党委、政府考虑老年学校成立不久,需要的费用多,开支大,每年拨付5万元作为办公经费。
同时,老年学校在镇党委领导下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建章立制,明确了校长、常务副校长和教务主任职责,制订了教学管理制度。明确学习目的,主要是以提高老年人的思想道德、增长知识、身体健康、生活质量为目标,根据老年人的要求,传授知识和文娱活动并重的模式设置课程。加强学校管理,民主选举班长,他们帮助管理班级秩序、环境卫生、出勤、传达工作任务、收集学员意见要求。
终身学习
提升家门口教育服务质量
“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和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每次上完课后,心情都非常激动,觉着越活越年轻了。”72岁的杨道平坦言,自己一辈子没有上过大学,老了居然上了老年大学,弥补了自己心中的遗憾,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很开心。
“我们的太极拳老师裴国璋今年88岁高龄,他教课特别认真,每节课分为室内讲、室外练两个环节,每个动作要领讲得特别清楚,有时还用投影放给我们看。”学员吴家珍说道。记者在太极拳教室看到,裴国璋自编教案,自己用毛笔写好放大张贴在教室黑板旁,“大家在这里修身养性,谈笑风生,亦师亦友,对于我来说是一段无比珍贵的感情。”裴国璋在教学中同样感到愉快。
教师是学校的支柱和磁石,是办好学校的基础。学校对选配教师格外重视,通过各种渠道物色思想好、热心公益事业、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的人担任老年学校教师。智能手机班是老年学校里最难的学科。针对老人记忆力差,反应慢的弱点,李厚友老师态度温和,百问不烦,耐心细致,除了课堂教学外,有的学员还追到他家问问题,他都耐心回答,学员们深受感动。书法老师郭玉波、舞蹈老师王胜琴都是这样手把手、因人制宜、耐心细致教好每节课。文艺班教师张先进把全班学员学习目的摸透后,针对性因人施教,还别出心裁滴建立成绩进步档案来鼓舞学员。
对于如何利用资源服务社会,学校也有了初步尝试。寒假中利用老年学校书法教师的优势,配合镇妇联培训一批在校学生书写春联。长集镇皮影戏传承已有200年,被六安市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如今只剩6名七八十岁的演员,剧本全无,针对这一情况,老年学校动员两名大学本科毕业的学员配合文化站,计划本年开展剧本录制和演员培训工作,抢救濒临失传的皮影戏。长集镇敬老院和老年公寓有100多名老人,文化生活缺乏,学校组织文艺班学员一年两次为他们义务演出。“我们还组建了一支志愿者队伍,不定期深入留守儿童家庭,了解孩子教育情况,交流探讨正确教育方法。”邵德三说道。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今的长集老年学校生活异彩纷呈,活动丰富多彩,为乡镇老年朋友的晚年生活勾勒出一道道绚丽彩虹。(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宋金婷/文 袁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