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阿姨的爱心
我们走过的每一寸土地都雕刻着历史的痕迹,我们站立每一时刻都闪现着时代的剪影。1983年,我刚满3周岁就认识了张阿姨,她个头一米六左右,稍瘦,精干,是个老实人,勤奋人,也是一个有爱心的人。那时她20多岁,在一家集体服装厂上班,工资只有50多元,她的丈夫我叫田叔叔,比张阿姨大10岁左右,没有工作单位,跟着一个哥哥打临工赚一点钱。张阿姨有一个女儿比我小3岁,我喜欢她,经常把我喜欢吃的东西往她嘴里送,每次都遭到大人们的阻挡。我家与张阿姨同住在一个大杂院里,同住一栋平房,她家在东头,我家在西头,大杂院住9户人家,有机关干部,企业职工,也有做小买卖的市民,但大家很和谐,没有吵架的,没有斤斤计较的,不论老少平平凡凡,人与人之间充满善和爱,大家相互扶持,大人有事,就把孩子放在邻居家里照看,我就是一个经常送到张阿姨家被照看的孩子。
张阿姨一家人对我诚心的爱,让我幼小的时候便知道,人与人之间和善友爱是美好的,是走心的,我的童年几乎在这种心地淳厚氛围起步的。我母亲比张阿姨大8岁,他们是好邻居,更是好姐妹。那时我父亲在部队服役,张阿姨一有空,就到我家和母亲谈心,编织毛线衣等。1986年初,我和母亲随军到部队,临走时我们彼此很伤心,流了许多眼泪,在我幼小心里,张阿姨对她的家庭默默付出,有柔弱的臂膀撑起相夫教子的责任,深深打动着我,影响着我。
我在部队驻地读完小学、初中、高中、考入了安徽一所全国重点大学,我和父母回家乡见到了张阿姨,她给我的印象老了许多,虽然30岁刚出头,看上去有40多岁了,身体比以前更消瘦。后来知道 ,她上班的服装厂改制了,她下岗了,为了生活,为了孩子上学,她买了一辆旧木板车,每天在六安大街小巷推着木板车卖一些糖果,瓜籽,花生等食品,从早到晚上能赚几十元钱,仅够家里人生活开销。田叔叔没有读几年书,身体比较虚弱,虽然跟着哥哥干些搬砖砌墙临活,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以张阿姨白天在外推着木板车沿街卖杂货,晚上在家里给私人服装厂钉衣扣,每天晚上干到12点才休息,她用艰难人生经历和坚强,为家庭付出无尽的责任和力量。
后来听母亲说,张阿姨老家离六安30多公里张店镇农村,她父母是实实在在的人,没有读过书,是干农活的好手。他们春秋轮转,昼夜不息,喜怒哀乐连着种地,把汗水和泪水流进土地里。他们吃的、喝的、穿的、用的都依靠土地,只有勤勤恳恳种地才能养活自已,养活家人。张阿姨在家是长女,一个妹妹、一个弟弟,因家里贫困,她7岁时就能帮助父母做家务活,父母下地干活,她在家看护弟妹,做饭、洗衣服什么活都干。靠种地只能生存,无法保障孩子上学,为了弟妺能上学读书,张阿姨只读三年小学,父母把她过继给远方亲戚,张阿姨虽然一百个不愿意,为了弟妹能上学,为了家里生活好一些,她忍受离开亲人的痛苦,还是来到离几十公里的亲戚家。这位亲戚有2个孩子,都比张阿姨小,都在上学,张阿姨到亲戚家后,家务活不仅没有轻松,反而比在父母身边更忙更累了,每天要起早做饭,打扫卫生。亲戚家大人和孩子上班上学后,她要给全家人洗衣服,那时没有洗衣机,全靠手洗,还要到菜地里干活,一天三顿饭全是张阿姨承包。按现在的说法,张阿姨就是彻头彻尾的家庭小保姆,现在保姆有工资、有休息日,她当“保姆”一没有工资,二没有假日。张阿姨这样没有怨言一干就是9年。她的亲戚不知是良心发现,还是其他原因,帮助张阿姨进了一家集体企业单位上班,这样她终于磨出了奔头,磨出了一点尊严。
上班不久,经别介介绍,她认了田叔叔、田叔叔是个大好人,但没有什么技能,平时不做饭,不洗衣,不带孩,周围的人都叫他“三不”大男。为了生活,张阿姨与人合伙开过小饭店(大排档),大约干了一年多时间,田叔叔怕吃苦,经常吵闹,只能把小饭店转让给别人经营了。生活还要继续,张阿姨又购买一个红帐篷,白天在家准备一些食材,天黑时把红帐篷放在人流多的地方,摆上几张桌椅,用煤气罐点火做饭炒菜。凡是到这里吃饭的多数是夜间打牌的或者是下班人员,这些人多数不富裕,吃的简单,遇上喝酒的人用菜多一点,赚钱就多一点。可想而知,这种整夜不能休息,对一个女同志来讲不仅身累,更是心累。有一天夜晚,突然狂风扑来,雷雨阵起,把张阿姨的红帐篷刮倒,锅盆碗筷、蔬菜和鸡鸭鱼肉被 全掀满地,整个街上除了狂风大雨和汽车频繁穿梭外,不见一个行走的人。张阿姨坐在湿淋淋地上大哭一场,此刻张阿姨被雨雾笼罩着,满脸流的不知是泪水还是雨水,她自已没有感觉,只有伤心,她多么希望有人给她送把雨伞或者一句安慰话,她失望了,一种茫然,一种无助,一种无奈,紧紧地浸上她心头。
从那天后,张阿姨红帐篷不见了,她独自一个坐上开往北京的列车,去投靠自已的妺妺,看看能否找到谋生的路子。张阿姨妺妺和妺夫在北京郊区租房做沙发。前几年生意还可以,后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高档沙发越来越多,小作坊式加工出的沙发滑坡严重。张阿姨在那里没有白天黑夜干了一年,她妹妹付给她不到一万元的一年工资,这些钱只够女儿上大学的一学期费用。这一年张阿姨苍老了许多,过去的青丝发,光洁的额头,烔烔有神的双眼不见了。她怀着不到1万元汗水钱毫不犹豫地坐了十几个小时火车返回了六安的家。从北京回到家后,时间不长,她干起了为一位高中生陪读工作,这位高中生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孩子读高中需要一位心地善良,做事细心的人照顾,张阿姨就住进了这位高中生租住50平方的房里,热心尽力照顾这位高中生,直到这位高中生考上大学为止。后来她又在六安一处公交车站旁租用一个报亭,从事卖报刊、香烟等小本生意,虽然生意利盈少,但人不累,从上午七点半到岗,一直要忙到晚上七至八点钟才能回家,每天收益少则几十元,多则一佰多元,对张阿姨来说是安慰和满足。刚开始经营报亭,田叔叔还能帮一点忙,后来他嫌麻烦,就彻头彻尾不到报亭了,张阿姨只好与一名清洁工搞好关系,需要上卫生间,就请这位清洁工照看一下。经营报亭最难熬的有两个时间段,一个是每天中午,张阿姨不能回家吃饭,每天早上从家里用饭盒带一点饭菜到报亭将就吃一点,春秋天气还好受一点,夏天高温时,报亭是铁皮制成的,里面的温度比外面温度高出几倍,她是一个非常节约的人,有一个小风扇也少使用,我经常看她汗流夹背,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冬天外面气温很低,报亭内温度更低,冻得人发麻,她一冬时间把自已紧紧包裹在羽绒衣里,这样也挡不住严寒侵袭,她双手是红肿的,双足是冰凉的。还有一个难熬时段就是晚上六点至八点钟,这个时段,外出的人多,张阿姨宁愿饿着肚子,眼睁睁盼望路过的行人买一点东西,那怕一瓶矿泉水也能赚上几角钱。晚上八点钟过后,她熟练地收拾好报亭各种物品,锁好报亭的铁门,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吃上一碗面条或一个馒头,然后忙完家务活倒上床就睡着了。女儿女婿担心她长期下去会拖垮身体,多次劝她不要经营报亭了,但她仍然坚持在报亭里经营不松懈。张阿姨爱家爱生活的精神令我敬佩。更令我敬佩的是她一颗慈爱的心。2013年临近春节,我母亲突然在家摔倒住进了医院,诊断左腿严重骨拆。那时,我的孩子才2岁多,是我父母帮助照看的,母亲住进医院,一切生活秩序乱了,父亲要照顾母亲,我和爱人都在外地工作,只好找一位姑姑临时照看我的孩子。母亲在医院,我无法抽出时间为父亲分担看护,也无法尽女儿的孝心,就在我十分为难之时,张阿姨毫不犹豫站出对我说:“你上班忙你的事情,照顾你妈交给我”。当时,就这句话感动我眼泪都流了出来了。此后,张阿姨不辞幸苦,奔波在报亭,她家和医院之间,为我父母送饭,洗衣服,每各一晚上替我爸陪护我母亲,好让我爸回家休息一下。
2015年我母亲因病又住进医院,她天天给我爸妈送饭半个多月,后来我才知道,在这个半个多月里,她父亲因病也住进了同一个医院,同一栋楼。她为了让母亲安心治病,父亲陪护母亲不分心,对谁都没有告诉她父亲住院的事。每天先上五楼给父亲送饭,再去三楼给我父母送饭,然后再到报亭赚一点小钱。2017年5月一天,一位40多岁的男同志在张阿姨报亭买了一条香烟转身开车离开。张阿姨发现柜台上有一个黑皮包,断定是刚才买香烟同志丢下的。于是她原封不动地把皮包收了起来,几个小时后,哪位男同志急匆匆来到报亭,焦急问张阿姨是否看到他丢失的皮包,张阿姨询问皮包里装些什么,这位男子说:“皮包内有两张银行卡,本人身份证,驾驶证等,还有两仟多元的现金”。张阿姨核对包内东西无误后,录制了视频交给丢失者清点。这位同志感动的向张阿姨深深躹了一躬,并拿出500元钱表示感谢。张阿姨毫不留情谢绝了。类似的事情多次发生,张阿姨都物归原主或交公安派出所处理。
我觉得一个人生命的伟大之处在于将平凡的爱心体现在生活上一点一滴小事中。张阿姨帮助我和家人,帮助他人感人的故事不过是无数普通人中一员,但永远留在我心中。(宋 明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