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皋城万象>详细内容

用心“焐热”贫困村
讲述人:裕安区独山镇太安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陈必喜 整理人:桑宏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0-10-27 09:32:04 【字体:

  裕安区独山镇太安村位置偏僻、经济基础薄弱,2014年建档立卡时,人均收入低于独山镇平均水平,全村151户贫困户因病、因残致贫的达80%以上,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3年前,省住建厅选派干部陈必喜驻村以来,秉持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句骂走”的帮扶理念,倾心倾力,善作善为,坚持扶贫重扶志,扶志须从“心”开始,着力改变一些贫困群众“人穷志短”的精神状况,引导他们自力更生、勤劳实干,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现如今,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生活环境更是发生了不少变化。

  2017年4月 真情帮扶,赢了“民心”

  2017年4月,刚到村里,一些村民对我们这些扶贫干部并不买账,认为我们不过是“镀镀金”,不会真心实意帮助村里谋发展。在当地干部群众见面会上,在期待和怀疑的目光中,我们发出铮铮誓言:不负组织重托、不负群众期待,驻村“驻心”,凝聚合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为了进一步摸清每户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我带领驻村工作队,在老党员、村干部的带领下,整整一个月都在走村串户,与乡亲们促膝相谈,访贫问苦,多次召开座谈会,向村民们宣讲党的扶贫政策。在分析研判和聚焦精准的同时,制定“一户一策”的帮扶措施,梳理出工作中急难缓重,画出了解决问题的时间表、路线图。省住建厅也及时在村召开了脱贫攻坚专题党组会,从领导班子到处级干部都包保了贫困户,扶贫也成了我们每个“住建人”共同的任务。

  对于贫困户来说,他们的心理很脆弱,尤其是那些因残、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来说,他们的心理更为脆弱,见人“不抬头、不说话”、有些甚至于接近崩溃的边缘。为此,我在落实各项脱贫措施的时候十分注重对这类贫困户的心理疏导,向他们讲解党的扶贫政策,协调解决现实困难,帮助寻找致富门路,积极采取精神扶贫。

  走访发现部分五保老人和残疾人贫困户住着危房,但并未申报危房改造。他们有的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改造房屋太麻烦,将就将就行了。还有的怕危房改造补贴资金不够,也不愿改造房屋。对此,我们决定由村两委牵头,实行建筑材料统一采购、统一施工,降低改造成本。当年,25户贫困户全部搬进新房。

  2019年5月 就业+产业扶贫,暖了“民心”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措施。然而,太安村位置偏僻,在村的可就业人员,不少是老弱病残的贫困户,企业不愿意来村里投资,怎样才能找到一条适合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的路子?”“种植、养殖项目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实现经济效益,但容易受到市场、天气等因素影响,抗风险能力不强。”.......这些想法经常让我夜不成眠。

  经过几个月的奔走,行程2000多公里,我和同事们终于打动了一位企业家,同意到我们村里建洗衣机线束手工生产线。2019年5月,我们村8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终于建成投产了,吸纳了在村留守近60名妇女,其中包括贫困残疾人,每人每天大概有50至80元收入,真正实现了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务工与务农兼顾,“钱袋”与“后代”并重,做到了让脱贫户增收有门路,让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有基础。

  那段时间,我每天都要去扶贫车间看看,每个工区的工人们都熟练地操作着手里的活,忙得不亦乐乎……趁贫困户们休息的时候,我再跟大家谈谈心,询问下在扶贫车间上班的感受。“现在厂子开起来了,我们都没空打牌了,村里连吵嘴打架的都少见了。”、“像我这个年纪出去打工人家也不要了,现在还能在家门口上班挣钱,真要感谢工作队。”说起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大家都交口称赞。看着大家干事的热情一天高过一天,听着大家对我们扶贫工作队的肯定,我心里美滋滋的,觉得所做的一切都值。

  想让贫困户实现持续稳定脱贫,需要发展产业,更需要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我们按照“传承红色、保护绿色、打造特色”的理念编制了规划,谋划建立了扶贫项目库。太安村现已形成了农民返乡创业园、特色茶叶种植区、优质果林培育区、苗木花卉种植区、稻鳖(稻虾)共生田园区等“一园四区”的产业布局,为增强贫困户的持续造血功能,实现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的帮扶工作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老百姓的各种感谢举动使我们的心里倍感温暖。经常有人往我们的住处送菜,看我们坚决不收,他们就趁我们不在时放在门口,我们都要想办法把钱送给老百姓。

  2020年1月 富了群众,强了“民心”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往后难度越大。只有激发内生动力,增强群众想干事能干事的信心,才能让脱贫可持续、致富有干劲。”我始终谨记这句话。

  在我们村的扶贫户里,最有代表性的贫困户要说是73岁的贫困户张宜林。记得第一次到他家去时,看到他老伴瘫痪在床多年,家里十分困难。为了帮助他提高收入,摆脱困境,我特地请来省农科院专家,指导他进行稻田养鳖。记得2018年当年,张宜林就增收1万多元,2019年增收2万多元。当初那个愁眉不展的老人,现在逢人就说:“是工作队帮我摘下了贫困的帽子,我从心底里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如今,老张不但自己养,还带动其他贫困户共同进行稻田养鳖。我们村贫困户养殖的生态鳖和大米,已成了市场上供不应求的抢手货。今年1月,春节前夕,6万多斤“太安村牌稻鳖米”销售一空。诸如此类的产业扶贫,我在驻村3年多时间里,共帮助了145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

  我们还按照“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将村集体资产入股能人大户建材厂,生产环保涂料,并多次跑企业进工地,积极对接销售业务,不但带动12位贫困人口稳定就业,每年还能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5万元。目前,太安村的扶贫工作模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让贫困户增强了自信心,所有贫困户都能够达到持续稳定脱贫,部分贫困户逐渐向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迈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