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安徽新闻>详细内容

2020安徽财政工作新看点

编辑: 来源:中安在线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0-01-07 10:00:47 【字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强化政策供给稳增长、确保更大规模减税降费落实到位,带头真正过紧日子,做到保重点、压一般、促统筹、提绩效。这为做好2020年财政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南。
 
  在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持续增大的背景下,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实现大力提质增效?政府如何带头过紧日子?财政怎样做到保重点、压一般、促统筹等?记者采访了省财政厅负责人。
 
  “算好账”,巩固减税降费成效
 
  减税降费是积极财政政策最重要的体现。
 
  数据显示,2019年1月至11月,全省新增减税降费708.2亿元,大大超过去年初的预计规模。一系列减税降费举措,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激发了市场活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
 
  与之相对应的是,2019年,全省财政收入完成5710亿元,增长6.5%。财政收入增幅保持在合理区间,符合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预期,反映出我省经济运行稳定性较强、质量较好。
 
  1月6日召开的全省财政工作视频会议提出,聚焦积极财政政策,做到大力提质增效。其中首要便是“要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效”。
 
  “算好政治账和长远账,坚决把该减的税减到位、把该降的费降到位,决不能因为收入放缓而对市场主体多收费。”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表示,要及时跟进、落实落细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在健全协调推进、政策宣传、跟踪评估、意见反馈等机制上下功夫,加强减税降费信息共享,继续密切关注各行业税负变化,及时研究解决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持续发挥减税降费政策效应。
 
  省财政厅提出,将对标对表中央及省委、省政府部署和财政部要求,扎实做好2020年财政工作。今年,全省财政收入增长的预期目标是保持上年水平。
 
  “压一般”,坚持政府过紧日子
 
  减税降费力度“超预期”,在为企业和百姓省下“真金白银”的同时,也给财政收入带来较大压力。财政收支矛盾凸显,如何实现平衡?
 
  2019年,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基础上,我省贯彻过紧日子要求,坚持勤俭办事、厉行节约,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省级一般性支出较上年下降10.3%,全省“三公”经费同口径下降6.6%,财政管理绩效不断提升,腾出更多资金,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亟需领域。
 
  今年财政工作面临的形势如何?“从收入看,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影响,财政收入增长动力减弱,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带来的减收效应持续释放,价格对财政收入的拉动作用减小,预计今年财政收入增速将明显放缓。”省财政厅在分析当前全省财政形势时认为,“从支出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大攻坚战、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基本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将继续增加,今年的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将十分突出。 ”
 
  省财政厅提出,聚焦可持续,保持财政收支稳定运行。坚持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真正过紧日子,在开源节流、增收节支上下功夫,依规平稳有序组织收入,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把资金用在刀刃上,守住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底线。
 
  “特别是要做好财政节支工作。 ”罗建国说,今年将继续压减省直部门日常运转经费和公用经费,实现在源头上压减省级一般性支出,并坚持双管齐下,在预算执行中按照能省则省的原则,把不符合省委、省政府要求的和非重点非刚性的支出节省下来。市县财政部门和省直预算部门也要在去年已压减的基础上进一步压减。强化财政支出管理,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控预算调剂事项,预算执行中非紧急情况下原则上不追加预算。
 
  “保重点”,助力百姓过好日子
 
  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重点支出保障有力,是去年财政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 2019年,全省财政支出7391亿元,增长12.5%,教育、科技、社保等领域支出增长较快,脱贫攻坚、生态环保、民生工程等重点支出得到了有效保障。
 
  今年重点如何“保”?省财政厅提出,要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明确财政支出优先方向,切实保障脱贫攻坚、污染防治、五大发展行动计划、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点支出。市县要结合当地实际,对标全省面上支出重点,进一步细化本级财政支出重点,找准短板和薄弱环节,集中政策和资金予以精准保障。
 
  在“聚焦高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方面,省财政今年将持续扩大财政有效投入,注重运用后奖补、股权投资、PPP模式等方式,全力支持三大攻坚战、五大发展行动计划、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中部崛起战略、实体经济和民营经济、科技创新、制造强省、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
 
  在“聚焦获得感,有效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方面,省财政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建设财政保障机制,健全民生工作和民生工程实施机制,稳定财政支持脱贫攻坚的政策体系,全力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统筹支持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文化、社会治理等事业发展。(记者 吴量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