籽籽同心向未来
又到九月,从广袤的皖北到秀美的江南,江淮大地处处涌动着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蓬勃开展的热潮。
今年,由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创建的“问道江淮”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尚未满月便吸粉过万,成为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安徽篇章的新媒体工作品牌。
不只是在宣传月,我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坚持从日常做起,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细流滴灌,润物无声”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对于新疆皮山县第一小学学生娜孜拉·艾力来说,过得既充实又难忘。
在“皖疆融情”各族青少年交流营,她和百名各族青少年一起,同吃同住、同学同游,亲身感受安徽发展的蓬勃脉动与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皖疆融情”各族青少年交流营是我省创新谋划的青少年交流项目,已连续两年入选国家民委“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全国试点示范项目。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创新举措和基础工程。
然而,夏令营能够覆盖的各族青少年毕竟相对有限。如何发挥安徽在科技创新上的独特优势,让“筑基”工程更加具有普惠性?
我省依托科大讯飞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探索开创的“皮山模式”给出了答案。
时间回到三年前。神舟十三号遨游太空期间,皮山县乔达乡中心小学学生伊丽姆努尔·约麦尔阿卜拉代表全班同学,用流利的普通话给航天员王亚平送上了祝福。
“细流滴灌,润物无声”,一场科技范十足的“天地对话”下来,一粒粒携手逐梦航天的种子,也就此在各族青少年心底悄然播下。
而连接起这场“天地对话”的,正是科大讯飞在皮山县搭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专题课堂。此课堂通过智能评测和即时反馈,一对一培养当地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人心相通,语言先行。学习、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前提。
自2009年成立新疆子公司以来,科大讯飞便投身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鲜为人知的是,目前已是该公司明星产品的翻译机,其原型即基于援疆工作需求开发的汉维双语翻译机。
近年来,除学校外,科大讯飞还进一步拓展家庭等应用场景,以轻量化的创新产品,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更广阔的空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即将在海南省三亚市开幕。在肥东县牌坊回族满族乡,蹴球队队员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备赛。
蹴球,又被称为“脚下斯诺克”,比赛形式多样,老少皆宜,原本在牌坊乡回族、满族等少数民族群体中较为流行,2013年被列入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近年来,牌坊乡所在的肥东县,将蹴球作为一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全县推广。此前,该县蹴球队还曾代表我省出征,获得各类奖项30多个。
体育只是一个缩影。在牌坊回族满族乡,处处洋溢着各族群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浓厚氛围。
在真诚蔬菜专业种植合作社,一个个数字化大棚铺展开来。走进其中,椒香满溢,新品种杭椒7号,正在茁壮成长。再过一段时间,它们即将迎来丰收,被送上全国家庭的餐桌。
杭椒,是牌坊回族满族乡各族群众从无到有、一起打拼出来的富民产业。目前,该乡年产杭椒约3万吨、产值3.6亿元,稳居全国前三大杭椒基地之列。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随着民族乡村全面振兴支持机制不断完善,全省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共同发展”聚力振兴行动深入实施,我省民族乡村积极融入“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和“万企兴万村”行动,高质量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各族群众共同追求现代文明、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和信心日益增强。
推深做实“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与我省广大乡村一样,在社区这一城市治理的最小单元,“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每天也都在生动上演。
合肥市庐阳区海棠街道金荷苑小区,是我省较早自发形成的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如今,一辆存放在小区的旧式推车,正在无声讲述一段各族群众共建美好家园的往事。
上世纪50年代,百废待兴,条件有限。百余名各族群众,靠着手拉旧式推车,运输城市建设物资,把勤劳坚韧、自强不息的品格,融进合肥城建的一砖一瓦。
后来,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选择继续扎根合肥。其中大部分居民回迁安置后,在金荷苑小区居住。
在此基础上,金荷苑小区各族群众自发建起“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并成立合肥市首个社区级“民族事务协调委员会”,引导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协商议事,为社区治理出谋划策。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农历三月初三是畲族传统节日,也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在此期间,宁国市云梯畲族乡载歌载舞,把一场热闹又不失浪漫的民族特色婚嫁展演,直接搬进合肥繁华的商业街区。
在街边美食区,红曲酒、乌米饭等畲族特产也一同亮相,吸引不少市民驻足品尝。奔赴云梯畲族乡,由此被不少人纳入旅游的“梦想清单”。
此时,在云梯畲族乡千秋畲族村,集旅游观光、餐饮住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民宿凤凰山庄已经忙碌起来,为即将到来的国庆黄金周作充足准备。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旅游是各民族加深了解、增进感情的重要渠道,也是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近年来,我省将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推出精品线路,深化文化交流。
在有千年历史的歙县徽州古城,经过相关专家的反复论证,各类文物、史料、遗迹、展陈等,串联起一条感悟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壮大的旅游路线。
徽墨是中国传统制墨技艺中的珍品。一锭锭精美的墨条上,梅兰竹菊、十二生肖、龙凤呈祥等描金图案熠熠生辉,向世人展示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唐朝末年,河北易水制墨名家奚超,为躲避战乱迁居歙县,见这溪水清澈、松木众多,便重操旧业,在当地基础上改进制墨技艺,推动全国制墨中心南移歙县。
自那以后,徽州制墨名家辈出。为提醒后人担起延续中华文脉的历史使命,徽墨大家胡天注还取徽州府孔庙“天开文苑”金匾中的两个字,冠以姓氏,打出“胡开文墨庄”的店号。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各族群众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派建筑即是一个典型例证。
以马头墙为例,其原本是一种典型的徽派建筑文化符号,但随着徽商在外经商流动,这一兼具美观质朴的外表与出色的防火性能的建筑样式,很快便在全国各地传播开来。
结合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审美情趣、地理条件,马头墙也演变出五岳朝天式、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更多形态,催生出闽派“马鞍墙”、粤派“镬耳墙”等,呈现出“一源多流”的格局。
不止于此。
目前,我省还在以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编纂工作为契机,深入挖掘江淮大地上的历史事实、文化遗存、考古遗迹,为建立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贡献安徽力量。(记者 方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