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安徽新闻>详细内容

安徽歙县:六水回澜地 古韵徽州间

编辑:高方勇 来源:中安在线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4-09-04 09:26:35 【字体:

  “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处处楼台藏野色,家家灯火读书声。”南宋诗人赵师秀笔下的徽州,钟灵毓秀,文风昌盛。

  千百年来,徽州以其独具魅力的山川地貌、历史人文,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徽文化发源地之一的徽州古城,坐落于安徽黄山市歙县,五峰拱秀,六水回澜,构筑出独特的山水之势。

  徽州古城曾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首邑,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郡、州、府治所在地,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结构肌理极为完好。

  置身古城中,古桥如虹,古塔秀劲,民居、祠堂、牌坊“古建三绝”交相辉映,仿佛在清丽的山水画廊中漫步。位于古城中心的徽州府衙是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沿革变迁的象征,也是融合山水园林、古建筑、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徽州古建代表之作。

  徽州府衙始建于隋义宁年间,宋绍熙年间毁于大火。明洪武三年复建府治,后经多次重修,原“二堂”部分建筑仍保存至今。2009年,当地政府按照明弘治年间一轴五门的建筑规制,对徽州府衙进行了重建和部分修复。

  今天的府衙依旧可见当年的恢宏与典雅,内部是廊院式,建筑布局以中轴对称、左尊右卑和前衙后邸为基本原则,分为南谯楼、仪门、正堂、二堂、知府廨等,保存着大量具有明代特征的木结构建筑实物,且带有宋代建筑风格,如月梁、梭柱、平盘斗、丁头拱、覆盆基、编苇夹泥墙等,堪称徽派建筑的典范。

  8月下旬,记者来到徽州府衙采访时看见,城墙上、谯楼下、牌楼边,到处是涌动的人潮。人们穿行于青砖黛瓦间,聆听到历史的低语,欣赏徽派建筑之美。

  月初上,灯影动,乐轻起。府衙内,游客们仿佛穿越了古老的徽州大地。歙县文旅部门以徽州历史和民间故事为背景打造的沉浸式实景演出《徽州府有喜》,依托徽州府衙建筑群,将徽州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通过行进式演出,让观众跟随剧情移步换景,感受古徽州的起落变迁。

  “这种实景演出形式为古老徽州解锁了一种新的打开方式。我们不仅仅是走走看看、打卡拍照,对徽州的历史由来、生活习俗等都有了更清晰的理解。”来自浙江的游客陈建对此赞不绝口。

  行走古城,一座座耸立的牌坊宛若数点星辰,镌刻着古徽州人的骄傲与荣光。牌坊是中华特色建筑文化之一,而徽州三雕中的石雕技艺则在牌坊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用刀与石的碰撞刻画出徽州文化的唯美符号。

  徽州府衙东面阳和门外的许国石坊,历经500余年的风风雨雨依旧岿然屹立,是全国现存的唯一一座“八脚牌坊”。与通常牌坊的四柱不同,许国石坊由八柱形成四面围合。细细看去,石坊上每一块匾额,每一处斗拱、雀替,都饰以精美的雕刻,柱脚处12只狮子雄踞于石础之上,形态各异,体现着极高的石坊建造技艺。

  “从儒家思想到程朱理学,从地域文化到艺术形态,徽州牌坊是一道地域独特的人文景观,象征徽州人对旌表功勋、科甲及第、德政廉明、忠孝节义、传家有道的崇尚和赞颂。”歙县文物事务中心副主任周虎介绍说。

  距歙县城南一公里处,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渔梁坝横卧其支流练江,守护一方安澜千余年,也见证了无数徽商梦的开始。古徽州人由此出发,破重山阻隔,顺江而下,打开了兴盛数百年的徽商传奇。

  渔梁古村,因渔梁坝而闻名,古村依山傍水,中间高两头低,如同一条灵动摇曳的鲤鱼。古村内,渔梁老街蜿蜒一公里,商铺老宅重楼挑檐、鳞次栉比,300多处传统古建筑古貌犹存。“这里作为新安江流域重要的水运码头,带来了昔日的商埠繁荣,是徽商兴盛的重要见证。”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馆长王卫东说。

  从曾经的行政区划,到璀璨的文化符号,徽州古城如同一座没有屋顶的徽文化大地艺术馆,吸引越来越多向往徽州的人们,走进这幅山水画卷里。新安画派独树一帜;新安医学拔萃医林;徽州三雕是古建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内,书画、陶瓷、砚台、徽墨、三雕作品等30000余件文物展品带游客领略徽州文化的灿烂之光。

  “我们依托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为契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徽州古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不断提升。今年上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828.79万人次,同比增长14.4%。”歙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洪宇浩说。徽州大地,正在古与今的碰撞中向新出发。(记者 刘美子 贾稀荃 郭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