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安徽新闻>详细内容

中安观察|看安徽这项改革 推动科技成果从“生产线”走向“大市场”!

编辑:高方勇 来源:中安在线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4-09-03 09:41:39 【字体: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如果把科技成果转化比作科技创新的新引擎,那么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的点火器。

  2023年底,安徽省选取106家单位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推广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新模式,激活创新活力,加速科技成果从“生产线”走向“大市场”。

曹平在介绍科技转化成果

  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

  曹平是中国科大副教授,一直投身于高精尖海洋物探装备的关键技术研发工作。然而经过数年的攻关,关键技术成果却始终停留在实验室。

  2021年3月,中科大作为国家级试点,在安徽省率先启动赋权改革,将传统的“先转化、再奖励”模式,改为“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新模式。

  乘着政策的东风,曹平所在的科研团队与中国科大先研院联合组建了中科采象公司。

  “我们从2021年8月30日申请赋权,到成立公司差不多是4个月的时间。”曹平说,通过赋权改革点,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构建全链条闭环式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带动了整个产业的深度升级。

  曹平表示,“先分田后分粮”的新模式打破科研人员“负担重”的“枷锁”,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处置难、科研人员“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难题,大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也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向市场。

  目前中科采象公司的市场估值大约3.7亿,累计合同额超过1.3亿,交付产品数额超过5万件。不久前,中科采象提供技术支持的海洋拖缆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经”系统,顺利完成在深度3000米以上的超深水海域的油气勘探作业,并发布了我国首张超深水三维地质勘探图,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拥有全套海洋地震勘探拖缆采集装备的国家。

  一花引得百花开,百花捧出盛景来。

  从中国科大赋权改革的先行先试,到5家省属高校成为我省首批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单位,再到2023年12月《安徽省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出台,“安徽方案”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打开了新局面。

  在安徽大学,经学校赋权,王绍良研究员团队仅用两个月时间就成立了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目标是将“量子计算用极低温稀释制冷技术”转化为高端低温仪器与设备,应用于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如今,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已基本达到50%以上。

  “如果没有赋权改革,我们的成果产业化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王绍良说,“赋权改革让我们科研人员的工作更有价值,成果走向市场,也能够提高我们的市场经济水平和科技含量,助力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量子计算用极低温稀释制冷机

  从“一颗种子”到“基金丛林”

  在合肥科创集团,有一个12亿规模的种子基金集群:

  一支市种子基金,让权让利扶持成果团队创业;一支知识产权转化基金,支持解决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时高校院所无法持股或不能长期持股难题;三支种子基金子基金,分别支持合肥13个县区科创发展、支持聚变能源商业化关键零部件发展、支持生物医药和合成生物领域创新。

  这个“1+1+3”的种子基金集群,于2022年5月成立,为直投型、风险容忍度达50%的市种子基金,目前已扶持140余项项目在肥落地,后续获融资项目30余项,资本放大系数7.8倍,最新估值超1亿元的明星项目23个。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化系统性的过程,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团队有不同的需求,我们设立不同类型的种子基金,通过投早、投小、投科技,为成果转化‘落地生金’提供资金支持。”合肥市科创集团总经理黄叙新介绍道。

  为了让科技成果转化在创新大环境中竞相奔涌,合肥科创集团打造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培育科创生态沃土。

  “我们通过建立‘专班挖掘—赛事遴选—路演打磨—概念验证—载体落地—企业服务’的全链条科创服务体系,提供从科创成果产出到产业化全程的跟踪服务。”黄叙新说,在转化前期,登校门入实验室,提供股权架构设计、知产分割;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加快商业辅导、载体空间支持;在成果转化后,链接产业客户、资质申请等服务。

  在这一系列的组合拳下,科研人员有了强大后盾,越来越多的科技“种子”也成苗成树,科技创新成果应用“胜景”也欣欣向荣。目前,全省投早投小投科技“基金丛林”,推动组建总规模3000亿元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组建规模150亿元的天使基金群,投人、投团队、投初创企业和成果转化。累计开展“科技融资担保”业务1334.1亿元、18708户(次)。

  从原始创新到“科创胜景”

  科技成果转化就像接力赛一样,需要畅通科技链与产业链的转化“堵点”。

  合肥市出台《合肥市科技成果转化设立企业服务工作方案》,在资金、场地、应用场景、企业经营等方面为成果转化企业开展全生命周期服务。

  合肥市科技局总工程师高致远介绍,通过聚焦“五个第一”,即找到“第一个人”,及时捕捉最新科技成果;提供“第一时间转化服务”,推动成果顺利走出“校门”;投出“第一笔钱”,破解初创期融资难题;组织“第一次资源对接”,促进精准链接转化要素;给出“第一张订单”,加速创新产品市场化应用,不断催化原始创新“从0到1”的突破、应用研究“从1到100”的跨越,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截至目前,合肥市捕捉科技成果6496项,成果转化新成立企业1200家。

  然而,合肥市的打法只是全省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全盘“战术”的一个缩影。

  创新成果不只是“实验室”里的样品,更应是“生产线”上的产品。为了打通创新与应用的“任督二脉”,让更多科研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今年7月底,全省赋权改革试点单位全部出台了赋权改革实施方案以及配套制度,目前全省累计赋权科技成果805项,成果估值约4.89亿元,成立或入股企业82家。

  如今,一大批创新成果在安徽这片热土聚集,未来安徽的“科创胜景”将会更加欣欣向荣。(记者 徐慧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